今年以來,中國內地青年人就業壓力較大,失業率連續走高。7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人失業率為19。9%,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眼下正值畢業季,大量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推高了青年人失業率。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勞動力市場及就業情況卻呈現出與內地不同的特徵。
老齡化導致香港年輕勞動力在總勞力的比重下降,少子化又令香港青年勞動力補給不足。今年2月,香港建造業議會公佈《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指出香港人力短缺問題持續惡化。熟練及半熟練工人所欠缺的人手最多,今年缺口約1萬至1。5萬人,預計到2027年缺口將最多擴大至4萬人。此外,香港的餐廳、酒樓、食肆及酒店,以及計程車司機、物業管理、養老院護理員等行業及職位,不是工作時間偏長,就是相對工資較低;不是勞動強度較大,就是工作具厭惡性。所以,較多青年人不願入行。
人才荒 香港職位多缺人
即使是被稱為四大專業人士的香港會計師也鬧“人才荒”。 香港上市公司審核師協會(PIEAA)7月19日公佈會計界人才短缺調查,顯示30%受訪事務所人手短缺達20%,63%受訪事務所正積極招聘。該機構建議企業加強數碼化建設及人工智慧(AI)運用,並以輸入外勞應對。
同樣,據彭博新聞社消息,由於前幾年香港人才流失,加上近期來自中國內地的業務激增,香港的銀行和保險公司發起“搶人”大戰,新招員工薪酬上漲幅度可高達30%。雖然投行因為中國內地業務不景氣在裁員,但是保險、分行、後臺和理財等其他領域卻是熱火朝天。據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SA估計,該行業約有4,000個職位沒招到人。
輸入外勞 勞工團體無理由強力反對
香港的一些行業人手短缺經已多年,為何無法引進外勞?主要的阻力在勞工團體,為的是保護本地就業及保證本地勞工的收入。然而現在面臨普遍性的勞動力短缺,勞方的堅持似乎站不住腳。既然一些行業香港年輕人不幹,就不存在保護本地就業的問題了,引入內地青年的障礙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根據內地與香港就業市場的差異化,香港應該打破過去保護本地就業的慣常做法,儘快引入內地青年勞動力,創造雙贏,既為內地分憂又充實本港的勞動力市場。
吸引內地勞工 兩地收入水準有差異
內地青年失業率高企的原因之一是年輕人就業占比較高的第三產業恢復緩慢,制約了青年人就業。而香港年輕人不願意加入的行業恰恰是一些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那麼,香港年輕人不幹的活,憑什麼說內地青年會幹?這裡面主要是兩地的收入水準有差異。香港的最低月工資為8280港元,而人社部官網曾於今年1月2日發佈內地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情況(截至2023年1月1日),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590元(人民幣,下同),為全國最高。其次是深圳,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360元,第三名是北京,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320元。內地只有14個地區月最低工資標準達到2000元及以上。除此之外,內地其他地區最低工資未到2000元。另一方面,港人的生活費用亦高得多;就住房開支一項就很明顯。據統計,2019-20年度全港239.5萬個住戶,每月平均開支為30230元,當中11865元即近40%用於住屋;住私樓的住房開支更重,每月平均37895元開支中,住房占44%。
香港需要引入的內地年輕人中,大致可分為白領與藍領兩類。對於像會計師之類的專業人士,只要待遇足夠,其他的事,資方不用操心。而內地的藍領來港工作,其收入將不低於香港所在行業平均工資的中位數;然而,要對內地有吸引力,政府及資方必須在為他們減輕在港期間的生活開支提供協助,尤其是住房開支上有應對措施,才能奏效。辦法只有兩個,要麽資方安排的集體宿舍,類似內地多數的工廠一樣;要麽政府協助。一直以來,較少有香港的用人單位為員工提供住宿的先例,今時今日,資方為引進外勞是否需要打破慣例,就看資方對勞動力需求的緊迫性及投入與產出的核算了。至於政府的協助,倒是有現成的資源可供挖掘。
釋出公共資源 解決部分外勞住宿
筆者以為,政府可嘗試利用抗疫時期內地援建及香港自行改建的“方艙醫院”(其實是“臨時性社區隔離設施”),將其改造成職工宿舍,設施仿照工廠的工人集體宿舍,簡易洗手間、單身宿舍配置;附近配套予簡易運動場、閱覽室、圖書館、小超市、菜市場等生活、娛樂、運動及學習設施;再配套予專線公共交通(政府大可將上述工作的大部分外包,不必親力親為)……提供給一些涉及公共事務的行業亟待引進的外勞。
例如,由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一號館改建的“方艙醫院”, 可容納500張病床。每位病人擁有9平方米左右的獨立生活空間,內有一張床、一個儲物櫃、一張桌、一把椅、一盞檯燈。該“方艙醫院”還設有31個廁所、5個流動浴室,及2個配有電視的公共活動區。亞博館的這些床位及附屬設施,去除醫療設施外,其他皆可沿用。香港類似這樣的內地援建的“方艙醫院”還有6間,分別在青衣、前新田購物城、港珠澳大橋、粉嶺、洪水橋及元朗潭尾。據統計,上述“方艙醫院”所提供的單位超過1萬個。
特區有關方面宜主動與內地對接
香港的勞工短缺涉及多個行業,政府在批准引進外勞時只會考慮眼下亟需的行業與職位,如醫護人員、建築工人、汽車司機等等。這方面的工作自然落到了勞工及福利局、相關行業專業協會及用人單位身上。由於本文探討的主要是本港與內地的青年就業問題,故此香港的青年團體,及各個省市、各個地區在港的眾多社團應發揮作用。
譬如,香港青年協會,作為港青的組織,在與內地交流方面行之有年;由於其成員多來自中產以上的家庭,除了父輩有產業外,有的本身就創業有成,有的正在接手家族生意;因此,其中涉及各個行業,也有機會缺少人手,需要從內地引入。根據這種情況,青協可搜集香港勞工市場對青年勞力的缺口資料,並將資料向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彙報,供政府參考;同時,將相關資訊與內地的對口單位,如共青團中央、國家人社部等對接,為緩解內地年輕人失業壓力盡一份力!
(作者係香港資深媒體人,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