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習主席縱論教育,指引香港強基鑄魂-紫荊網

屠海鳴:習主席縱論教育,指引香港強基鑄魂

日期:2025-07-18 來源:大公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習近平主席《論教育》《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近鏡頭:溫暖的瞬間》繁體版,近日由聯合出版集團出版發行。昨天,《大公報》、《文匯報》在顯著版面突出報道了這一重要新聞。

前天(16日),香港書展開展首日舉辦了新書發布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出席並致辭,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公務員學院、行政長官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立法會議員,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有關負責人,中資機構代表,以及香港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代表,香港政團、社團代表,香港青年代表,內地出版界代表等出席新書發布會。

《論教育》收入習近平主席關於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科學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近鏡頭:溫暖的瞬間》精心選取習近平主席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照片,生動講述了照片背後的溫暖故事。三部圖書繁體版的出版發行,對於香港居民持續增進國家、民族和文化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特別是《論教育》一書,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深入闡述了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的更高要求。書中所收文章高瞻遠矚,論述深刻,有助於我們深化對習近平治國理政重要思想的領悟、對我國教育事業的規律性認識。

國之大者,教育為本。在2019年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中,許多青少年淪為反中亂港勢力的“棋子”,暴露出香港教育的嚴重問題。如今,香港已經實現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步伐加快,痛定思痛,正本清源,我們就具體事項進行糾偏糾錯的同時,更應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高度,認真思考和謀劃香港教育的未來。

習主席《論教育》對於香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促使我們要強基固本、築底賦能、鑄魂育人,構建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實踐。

心懷“國之大者”,把握根本問題

《論教育》收錄的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深刻闡述了9個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其中講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論教育》收錄的《構建一流大學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是習近平主席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考察時講話的要點。習主席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習主席反覆強調教育要服務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認真領會習主席的重要論述,再看今日之香港。在教育的根本問題上還須提升認知、找準定位、釐清思路、強化措施。

今日之香港,早已不是“殖民”時代的香港,而是中國的香港,是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香港教育不能因為“兩制”之別,而虛化“一國”之同。鑒於此,筆者認為,對照習主席的《論教育》,香港教育應做好以下三個“必答題”:

其一,回答“培養什麼人”。香港教育應培養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香港的未來。具有國家觀念,才會始終與祖國同心、同向、同行;具有香港情懷,才會以港為家、倚港興業;具有國際視野,才會打開格局、縱橫天下。

其二,回答“怎樣培養人”。教育界有句名言“因材施教”,民間有種說法“對症下藥,缺啥補啥”。反思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香港回歸以來的國民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把愛國主義教育推向縱深,力求入腦入心。

其三,回答“為誰培養人”。修例風波的教訓是懸在頭頂的警鐘,香港教育決不能培養殖民者和反華勢力的“代理人”、“追隨者”。香港教育要為香港發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棟樑之才。

育人先“強師”,培養學生“引路人”

《論教育》收錄的《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間習近平主席文稿中有關內容的節錄。習主席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調“教師要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論教育》收錄的《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是2014年9月9日習近平主席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習主席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重要,就在於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論教育》收錄的《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習主席的精闢論述,高屋建瓴,直指要害,令人醍醐灌頂、振聾發聵。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是“形”,“育人”是“魂”;“教書”是“末”,“育人”是“本”。如果“育人”的目標、方向、標準含糊不清,或被刻意扭曲,“教書”也只會賦予學生“負能量”。

以香港國安法實施前的“羊村繪本”為例,該書通過兒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灌輸政治思想,煽動仇恨。涉案的5人最終被判監。如此“教書”,不是育人,而是害人!回顧修例風波期間,本港部分學校,“黃師”當道,荼毒學生,類似案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令人憤慨!

習主席的講話啟示我們,香港教育要構建符合“一國兩制”本質要求的教育體系,必須“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強教師的國家觀念。為此,應重點在以下兩處着力:

其一,深化香港教師赴內地學習交流培訓,讓教師全面深入了解國情。近年來,香港教師赴內地學習交流培訓的活動日益增多,涵蓋傳統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等多個領域,收效甚好。比如,“中華傳統文化校長研修班”已經舉辦三屆,學員大部分是中小學校長及幼兒園園長,部分學員赴北京、南京等地考察。我們應將其常態化;未來,應爭取讓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赴內地學習交流培訓。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執教,“走進內地、認識祖國”是每一位教師的“必修課”。

其二,強化對教師的憲法、基本法、國安教育的考核,讓教師更明晰職責。憲法和基本法構成了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香港國安法和香港國安條例構築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屏障。這些法律是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法治保障。每一位教師明白這個道理,扛起各自的責任,才能成為學生成長進步的合格“鋪路人”,成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成熟的“引路人”。

“鑄魂”是核心,弘揚主流價值觀

《論教育》收錄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的一部分。

習主席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習主席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習主席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比喻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發人深思。

香港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但“多元”並不意味着不需要“主流”。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弘揚主流價值觀,需要香港社會共同努力,由於價值觀的形成主要在青少年時期,因而,學校承擔着重要責任。

習主席的講話啟示我們,香港教育須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方面持續用力。當下,應向香港青少年釐清“三個邏輯”:

其一,歷史邏輯。自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香港作為嶺南地區的一部分就已併入中國版圖,香港被英國人殖民統治僅有百餘年的歷史。香港與內地文同書、話同音、人同種,香港自古屬於中國。歷史告訴我們,愛國愛港,天經地義!

其二,現實邏輯。“一國兩制”不僅實現了香港順利回歸,而且令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殊優勢。一方面,“背靠大樹好乘涼”,香港應對風險的能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舞台廣闊好施展”,香港聯通世界的優勢更加彰顯。“一國兩制”是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其三,發展邏輯。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內地始終是香港的最大支撐。隨着國家實力日益增強,香港這艘“小舟”,在國家這艘“航母”帶領下,一定會乘風破浪,勇毅前行,駛向美好未來。

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三個維度,讓青少年正確認識香港的身份定位,就能令“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基礎工程。“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與內地一樣,需要強基固本、久久為功。習主席縱論教育,為香港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香港應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魄力、更實的舉措推進教育改革,貢獻國家,造福人民!

教育強國,香港不應掉隊!民族復興,香港不會缺席!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大公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