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職業中,空中乘務員(以下簡稱“空乘”)是當前最容易被“誤解”的職業之一。多年來,人們總是稱呼空乘為“空姐”“空少”,甚至有旅客也會直呼其為服務員。這樣的稱呼已約定俗成,但容易讓人們忽視其背後的職責。
近日,國內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推行女乘務員在執行航班期間穿平底鞋的消息引發關注。該航司乘務員告別了“高跟換平底再換高跟”的步驟。去年,國內也有一家小型航空公司,推行乘務員穿平底鞋執行航班,引發好評。
航空公司要求女性乘務員穿高跟鞋,是數十年來未曾改變的職業形象要求。類似要求還包括,女性乘務員制服必須為裙裝,需穿絲襪,等等。通常情況下,乘務員只有在登機後才能換平底鞋進行工作,目的是保證工作安全和飛行安全。航班執飛結束後,則必須換裝高跟鞋,繼續維護其職業化形象。
空乘之所以是乘務員而非服務員,原因在於空乘是維護民航飛行安全的重要執行人員。每一名空乘在上崗前,都需要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包括但不限於機上非正常/緊急情況處置、滅火處置、陸地應急撤離(跳滑梯)等等,並且在規定週期內還要進行復訓考覈以獲得相應資質。沒有資質,空乘將不得上機執行航班。人們常常以為空乘的工作職責只是送餐送水,殊不知其是確保民航安全的重要一環。
空乘的職業化形象有其歷史淵源,但時至今日,這樣的職業要求和規則設定早已落後。職業化形象可以有,但是否真的對民航安全有利?利弊權衡需要航空公司進行考量。近日,脫口秀演員吐槽空乘穿裙裝、絲襪不方便,引發網友共鳴。這裏面有安全因素與職業化形象之間的衝突。裙裝行動不便,不利於空乘在緊急時刻履職盡責,並且根據規定,絲襪在緊急撤離時需要脫去。既然如此,為何要延續這些不合時宜的職業化形象着裝要求呢?儘管有航空公司已經認可女性空乘可以着褲裝,但更多航空公司仍然在要求女性着裙裝工作。
民航作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之一,具備公共服務屬性,這意味着空乘人員也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其職業化形象塑造必須有別於普通服務行業。此次一些航司推動職業着裝變革,一方面,可以讓廣大旅客重新認識到空乘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及差異性;另一方面,也通過對陳規舊俗的破除,讓相關人員更好履職盡責,擦亮職業底色。
不僅空乘,幼師、銀行櫃員等職業也不需要單純依靠統一着裝來展現其專業能力。比如,近年來在短視頻、營銷號的推動下,幼師職業被貼上了年輕可愛、貌美女性、兒童保姆等多種標籤,這是對相關職業、行業的不尊重。相關標籤的出現,與人們固有認知息息相關,這種認知也導致該行業在從業者擇錄方面參照陳規,不利於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幼師職業具有專業性,與幼童溝通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專業技巧。幼師不僅要陪伴兒童,還需要化身各種角色潛移默化去向兒童教授知識,需要具備多方面能力。
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千行百業中千萬個勞動者共同推動,他們職業形象的塑造,事關職業榮譽,也事關全社會對職業行業的尊重。只有摘掉“有色眼鏡”,才能更好擦亮、顯示職業的亮色,讓每一個心存夢想、執着奮鬥的人在崗位上釋放價值,推動整個社會在快車道上健康、有序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