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家駿
珠江之畔,木棉盛放。周日晚上,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在廣州盛大舉行,作為港區全國青聯委員,當《天海一心》的旋律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響起,筆者深深感受到這場體育盛會已超越競技本身,成為新時代中國向世界展示文化底蘊、科技實力與發展理念的動人窗口。
開幕式以“水”為脈絡,勾勒出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一滴水珠從高空滴落,在巨型屏幕泛起漣漪,瞬間化作奔騰的珠江,串聯起粵劇、龍舟、醒獅等嶺南元素。地域特色與民族文化在“水”的意象中和合共生,這不僅是藝術表達的創新,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詮釋。當香港青年歌手與內地演員同台演唱《氣勢如虹》,粵港澳三地畫面在舞台交疊。這一刻,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為了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鳴。
如果說文化是靈魂,那麼科技就是賦予這個靈魂以震撼表現力的翅膀。科技賦能下,傳統文化煥發全新生命力。3台來自深圳企業的全自主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敲響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戰國青銅句鑃仿製品,拉開十五運會開幕式大幕,而機器人手持擊槌奏響開幕曲《彩雲追月》,更令這場融合5G、超高清、三維立體舞台技術的視聽盛宴走向高潮,其中展現的,不僅是古代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更是一個創新大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步伐。以科技元素融入人文敘事,引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開幕式的每個細節都在訴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運會是全國體育健兒的“大團結”,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精神面貌的“大閱兵”。來自全國各地,包括香港、澳門的運動員們,匯聚在同一片賽場,為榮譽而戰,為夢想拚搏。這種“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同頻共振。
尤其令筆者感觸的是,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粵港澳三地的運動員組成一支龐大隊伍,在開幕式壓軸登場。這不僅是對大灣區協同發展成果的肯定,更是中央對香港的信任與支持。作為香港青年,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在賽場上爭金奪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舞台上展現香港青年的擔當與作為。
開幕式上的港澳元素令人注目。全運會火炬最後一棒由香港“劍神”張家朗、廣東“跑神”蘇炳添,以及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女子贏得長拳項目金牌的澳門選手李禕共同點燃,訴說着“一國兩制”的生命力,國家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着全體中華兒女的奮鬥,港澳青年正與內地同胞一道,共享國家發展的榮光。全運聖火照亮的,不只是體育賽場,更照亮了一個文明古國走向復興的康莊大道。這種自信,源於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成於新中國70餘年以來的不懈奮鬥。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這場開幕式向世界傳遞的,是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中國形象,是一個對自身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的中國姿態。
(作者係全國青聯常委、灣仔區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