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漢權
本年度特首《施政報告》,當中“立德樹人,厚植家國情懷”綱要,清楚突出中國歷史(以下簡稱“國史”)學習的重要性。國史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集體印記,透過教育,潛移默化,能讓年輕一代產生文化、身份與價值最深層的認同;這就是中央政府提倡堅持“四個自信”(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當中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
錢穆啟示:了解歷史了解今天
看香港目前新高中學制下報讀DSE中國歷史科的現況。根據香港考評局的數據,2024年全港約五萬多名文憑試考生中,僅有約一成學生報考中國歷史科,有6,346人,即有接近九成的考生,自升高中後,就得與中史科絕緣,情況絕不理想。錢穆先生曾提出一個問題:“若我們不了解過去的五千年,又何能了解今天的中國?”在此問題上延伸思考,若年輕人不了解國史,又何能理解“中國人”這個身份?又如何了解自己根之所在?
在特首公布新一年度《施政報告》之前,教育評議會已就《施政報告》提出9項建議,其中一項包括在高中開設“中國歷史及文化科”必修科(免公開試)。建議發報再經過媒體報道,確實引起各方關注。有讚同建議的,認為能藉此整合中史的教育,可加深高中學生文化情感與國家認同;也有持異議的,並指如果不設考試,學生就不會認真對待學習。言論自由的社會,當可互相尊重。
但筆者想提出,國民教育的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由此而衍生國學、國情乃至國安的重要教育課題。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鏗鏘有力指出:“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因此推動國史教育是理所當然、有正當性的,以及必要性且不能寄生於他科裡學習。只不過學界對於如何推動、尤其是否需要必修、考試等等問題仍要取得更大的共識。
《施政報告》指出教育局會“繼續強化中小學的中國歷史和國家地理教育”,正正與高中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建議的本質相同。但需要留意,香港的高中學生如今要應付四科(中、英、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獨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倘若將目前繁多深邃的中國歷史選修科改為必修必考之第五科,在有限的資源及課時空間內,對教師亦或學生來說,壓力大,難消化。
因此建議提出高中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即每周只設一節课,師生不必為了考試温習得焦頭爛額,學校也可以在教育局訂立的簡要課程大綱下,因應校本校情並多元可行,調校高中中史必修课,從而有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習國史,将國史教育普及化並優化。在建議下,每一位高中生都能連續三年接受國史教育,如是,加上小學常識科(下學年开始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從小一及小四开始推行)、初中中國歷史科必修,連續12年,學習我國五千年厚積的歷史及文化特色,藉此增強文化情感與國家認同。這樣“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中小學生的整合國史學習系统將被建立。
其實,“一國雨制”之下的香港,在學校以外,民間社会及教育團體也有採用不用考試的方式,推動國史、國學、國情及國安的教育。以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為例,中心與其他好些社会團體、辦學團體及媒體合作,每年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從認識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修己為人為學的精神,以及這些歷史人物对人文、民族與國家付出的巨大貢献,為年輕學生樹立楷模。青史記:“學莫贵乎近其人”。由專家學者合議挑選五位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為候選人,供學生自由参與投票。
例如上届選舉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主题,挑選了五名文人雅士為候選人,回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定位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需求為目標,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主题,进行人物選舉。本届選舉活動則以“護疆守土,安國惠民”為主题,並挑選了歷史上五名武將為候選人,回應社会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需求。從歷届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的参與情况看,選舉的有效票数從第一届的37,900票增加近3倍,至上届2023年逾十萬多票,可見以選舉這種有趣且不用考試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國史,更能夠讓學生投入其中,以趣味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這證明了社會團體、辦學團體、媒體三方合作助力推行中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成功,更證明了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也能讓學生投入學習當中,從輕鬆的歷史中了解中華文化,加强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参考體育课 必修選考兩者並存
國史教育中心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到以自由式参與,透通“4E”(Education 教育,Experience 經歷,Engagement 参與,Exposition 獎励)的教育互動過程,確實讓不少學生主動回到研習中國歷史的轨跡之上,心懷家國,從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上構築對自身根源脈絡的了解,对民族情、國家爱的培育產生深切的聯繫感與责任感!最後,筆者要補充,若然高中中史獨立必修不用考試方案可落實的同时,仍要保留現今選考中史公開試的科目,讓喜歡挑戰並对中史研習進深的學生選擇,這正如今天高中體育课一樣,必修不考公開試與選考應來難度甚高公開試的,兩者业存,庶幾近矣!
(作者係教育評議會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自:《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