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週發表疫後首份《財政預算案》,雖然縮減了一次性派糖紓困措施的規模,但筆者認為,「微甜」的預算案更顯示出本屆政府的務實作風,預計今次的預算案,能在協助紓緩政府面對的龐大公共財政壓力的同時,避免本港財政陷入坐食山崩的財政窘境。
過去兩年,港府分別向全港市民派發五千元及一萬元電子消費券,以紓解民困,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市民大眾對財爺加碼派糖期望甚殷。惟本港走出疫情陰霾後,經濟需要固本培元,財政儲備需回復穩健水平,才能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布局,若一味地無節制地派糖,恐令本港陷入高福利社會陷阱,屆時即使本港財政儲備再豐厚,亦會被龐大公共財政及福利蠶食殆盡,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本港財政需逐步恢復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
事實上,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港府為了抗擊疫情和穩定經濟,在公共衞生、保就業和紓民困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財政資源,使財政儲備由疫情前的逾一萬億元急跌至現時八千多億元,而今個財政年度赤字更接近一千五百億元。現時若繼續加碼派糖,除會令財政缺口持續加大,亦會窒礙了本港疫後發展「追落後」的步伐,錯失發展機會。
要知道,三年疫情拖慢了大灣區發展的整體進度,隨着本港與內地全面開關,預計大灣區發展將再次進入快車道。廣東省早前就已宣布,本年度將投入一萬億元人民幣,推動上千項重點發展項目,當中超過三分之二落在大灣區內的九個節點城市。由此可見,大灣區發展在擺脫疫情後將全面提速,絕不會刻意放慢腳步「等埋」香港,所以港府重新審視財政政策,預留更多的資源謀劃更多長遠發展大計是適時之策。若本港能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在大灣區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就可以解決過去幾年本港財政因過度開支所衍生的入不敷支問題,找到「開源」新機遇,等待經濟慢慢回穩,財政盈餘重臨,屆時的「糖」可能會更甜。
(作者係香港資深時評人,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