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珠三角城市群,我們提的是‘9+2’的概念,9在左邊,2在右邊。‘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空間概念,實際上是淡化了左邊和右邊的關係,把它真正融合成一個一體化的經濟群,不再是簡單的城市群,而且是一個國際經濟分工中的核心區域。”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描述,是爲了降低在“一國兩制”下的跨境流動成本,而香港、深圳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雙方的合作可以在衆多層面展開。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改善香港產業結構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可以優化香港的產業結構,並擴大香港人民的生活空間。”方舟表示,香港在各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包括在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航運物流、專業服務等方面,均處於國際一流水平。但是香港的內部產業結構比較窄,尤其是因為最近幾年過分依賴金融和地產,生活空間也比較小。香港僅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大部分是山地,真正的居民用地只佔了香港土地的7%。方舟坦言,藉助“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能夠把香港居民的生活空間擴展到大灣區範圍內,同時也可以豐富香港的產業結構。“依託包括深圳在內的整個廣東的產業結構、製造業基礎,以及科技創新的能力,可以將整個區域的產業豐富,同時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同時,方舟也強調,在合作過程中需要克服很多跨境流動的障礙,包括稅收、生活配套、醫療教育等。香港作為自由港,稅收相對較低,因此稅收優惠政策對於人才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涉及到跨境福利的可攜帶性問題,比如香港的醫療、教育等政策福利能不能在大灣區範圍內使用,也需要兩地政府的協調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香港來說擴展了產業空間,也改善了整個居住的環境;對廣東來說,通過兩地的合作,產業結構也能提升,尤其是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的水平,包括香港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也能夠擴散到廣東來,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水平。”
前海應設立資金“出海”“迴流”雙機制
方舟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可以重點推進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在新的歷史階段下的高水平產業協同合作,尤其在金融、科技創新和專業服務領域。二是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政策的協同發展,構建共同的生活家園。三是設置重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機制。“在涉及到航運、物流、貿易等方面,不應該只是局限於深圳內部來考慮城市功能的調整,而應該放到大灣區整個空間概念上來考慮。”
具體談到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發展,方舟表示,前海從一開始的設計就有為香港提供產業空間,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工作崗位的設想。前海作為粵港金融和專業服務最重要的合作平台,可以拓展與香港在金融市場的建設上的一些合作,以及實現在類似於現代服務業人才互認等事權上的突破,形成人才聚集地。
同時,在金融方面,方舟表示,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許多錢沉在香港沒有用途,如何把離岸人民幣用活,需要以前海作為一個試點進行合作。他認為,具體到如何用這筆錢,一方面是設立一個迴流機制,使資金通過前海這個窗口迴流回內地使用,對於前海來講,實際上是多了一個融資渠道。另外一方面,是配合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戰略,前海跟香港做一些合作,共同設立對外投資中人民幣結算的模式,把人民幣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使用,從而設立人民幣“出海”和“迴流”的兩種機制。
來源:《前海金融城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