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李強“中國4個確定性” 啟迪港未來發展

屠海鳴:李強“中國4個確定性” 啟迪港未來發展

日期:2023-04-03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上周四及周五(3月30日及3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舉行,會議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開幕式發表題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的主旨演講,贏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

10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李強的主旨演講,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述了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的博大胸懷和寬闊視野,體現了中國與各國求合作、共繁榮的誠意。習近平曾說:“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李強的演講再次體現了大國擔當、大國大氣象!

筆者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正式代表,在現場親耳聆聽了李強的演講,深深感受到了會場內外令人振奮的熱烈氣氛。中國的“確定性”,給不確定的世界帶來定力和活力,給亞洲帶來信心和力量,更給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廣闊的空間。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提出中國的“4個確定性”。(新華社資料圖片)

不確定性 世界未來最大隱憂

3年疫情令世界各經濟體受到沉重打擊,並導致全球一億多人返貧。現在,人類站在疫後的第一個春天,人們盼望走出陰霾,重拾希望;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疲態令人憂慮:一是,美國、歐洲等經濟體尚未完全走出高通脹周期,經濟復蘇前景不明;二是,美國粗暴加息引發中小銀行紛紛倒閉,現在看到的可能僅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危機也許還在後面;三是,俄烏戰爭已演變為美西方和俄羅斯的較量,不僅帶來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更易令全球經濟航船有失控之憂;四是,美國聯合一些國家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圍堵和打壓中國,給中美、中歐、中日經貿關係製造麻煩,也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障礙。

世界不確定性的策源地是華盛頓,美國用政治思維處理經濟問題,這種做法違反了經濟規律,打亂了全球化形成的產業鏈格局,不僅令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受損,也令美國等國物價抬升、通貨膨脹、民眾生活成本增加。近來,歐洲頻繁出現的罷工、法國出現的遊行,都是對民生困頓的不滿。

在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世界銀行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增長1.7%,較去年6月預測下調1.3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增長0.5%,歐元區為零增長,可以說,“不確定性”是世界未來最大的隱憂。

中國確定性 給世界注入信心

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李強用6個詞來形容中國:“長期穩定、一心發展,腳踏實地、勇毅前行,自信開放、樂於共享。”

在各分論壇的討論中,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們,普遍認同李強對中國的描述,這也是與中國長期打交道中的真實感受。

有人談到,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講話,受到熱烈歡迎,而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在華盛頓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美國議員對周受資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審問”,議員們反覆打斷周受資的陳述,顯得異常焦慮、粗暴和缺少自信。

有人談到,如果進行一場長跑比賽,想超過競爭對手的正確辦法是努力奔跑,而不是故意把競爭對手絆倒。美國給TikTok的出路有兩條,或由美國公司收購,或撤出美國市場,這是不公平的,不符合市場規則;相比之下,中國的心胸和視野要寬廣得多。

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李強講了中國的“4個確定性”:一是共同守護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為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注入更多確定性;二是共同打造更具活力的增長中心,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三是共同拓展團結合作的有效途徑,為深刻變革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確定性;四是共同推動人文交流走深走實,為不同文明的交融共生注入更多確定性。

世界各國代表對中國的“4個確定性”給予積極評價,人們普遍認為,在美歐日等經濟體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的確定性給了世界以信心和定力。

硅銀瑞信爆雷 亞洲安全有前途

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吸引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政界、工商界及智庫學者代表,在開幕式的前兩天首場分論壇會場內,就座無虛席,很多人甚至站着聽完全程,氣氛的熱烈程度超過預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是本次論壇最受關注的人物之一,他表示,亞洲必須保持穩定、包容和開放,要“竭盡所能同彼此、以及外部夥伴保持穩定關係”,而中國“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卻能與世界各大國均保持平穩和順的關係,並把一個細小的經濟體打理得井井有條,令人起敬。

馬來西亞總理安華表示:“競爭固然有益,但合作更重要。”這些聲音透露出重要信息,儘管這些國家感受到華盛頓的壓力,但他們不願意讓自身國家及地區成為“角鬥場”,而是希望亞洲國家攜手合作,從而讓亞洲發展更有韌性,以抵禦外部不確定性的衝擊。

硅谷銀行和瑞信銀行“爆雷”後,美歐資產流向新加坡和香港,這是資本“用腳投票”,說明亞洲的兩個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安全的,亞洲是有前途的。

論壇期間,筆者與世界各國的工商界人士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深深感受到,和平、合作、發展、共贏是亞洲國家的普遍訴求,有中國這樣的“領頭羊”,亞洲的“高光時刻”令人期待!

就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前後,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持續升溫,一些國家領導人“排隊”等候訪華,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德國大眾公司在內的巨頭,都看好中國市場,沙特阿美不久前宣布在中國的兩項投資計劃,投資金額高達1,000億美元;近日,中國和巴西宣布建立人民幣清算所,直接以人民幣結算交易及發放貸款,中巴兩國不再以美元作為中間貨幣。

香港循3方向 走好國際化路綫

可以看出,“中國的確定性”正在產生積極效應,愈來愈多國家信任中國、看好中國,期待中國發揮“穩定錨”和“發動機”的作用,這是香港發展最好的外部環境。眼下,香港應走好國際化路綫。

第一,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須有大作為。美元透過印鈔、加息等手段,收割全球財富,各國苦“美”久矣!愈來愈多國家對美失去信任,這給人民幣國際化的天賜良機。中央支持香港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這是給香港送上了一個大市場,香港不能局限於“小打小鬧”,而應主動分析研究擴大市場的各種可能性,加速、提質、擴圈。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與發展,最大機遇也許就蘊藏於此。

第二,香港在國際貿易上應加快“入圈”。李強談到深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要推動形成更加開放區域大市場。RCEP涉及東盟10國、中日韓、澳洲和新西蘭,覆蓋世界近一半人口、近三分一貿易量,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圈子”,香港應加快有關談判,善用國家力量,儘快“入圈”。

第三,香港應在“一帶一路”建設有更大突破。過去3年,香港因疫情與世界隔絕,在一帶一路建設上難有作為,現在疫消雲散,一帶一路建設的熱度提升,香港的金融服務、法律服務等優勢,正是沿綫經濟體所需,香港拓展業務的時機已經來臨,挺進一帶一路正當其時。

香港最大的優勢是國際化,從博鰲亞洲論壇的“亞洲聲音”、“中國聲音”中,香港應該聽到合作、發展、共贏的理性聲音;看到全球化的大趨勢不可逆轉,香港應打開視野,在全球市場上發現更多的發財之道。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李家超: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三一”艦編隊訪港 展雄姿亮風采
駐港國家安全公署:香港特區國安法治絕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
李家超:助力國家中醫藥“走出去”
習近平同巴西總統盧拉舉行會談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