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新春伊始,筆者先向各位讀者拜年,祝願大家龍年進步,龍馬精神!
中央電視台每年都會舉辦跨年大型綜藝節目(俗稱「春晚」)來迎接新春。一如去年,雖然筆者身在外國,但依然和家人食過除夕飯之後,便安坐家中,開心地欣賞「春晚」。隨着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的日益進步,「龍年春晚」的表演節目亦愈來愈進步、愈精彩,尤其是以下兩個節目讓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議錯過欣賞的觀眾不妨上網搜索再看。
逾百LED屏 實現移步換景
舞蹈節目《錦鯉》在北京主場館上演。這一個原創節目的理念是還原錦鯉在水中的靈動婀娜之姿態,背後帶有年年有餘、好運連連的迎春涵意,十分之應景。這場「水上錦鯉舞」表演由11位舞者凌空吊在特製的「威也」上,隨着優美的旋律,發揮出其輕盈柔美的舞姿,彷彿錦鯉群在水裏自由自在浮游戲水。舞者的驕人舞姿、配上描繪海洋大自然的動聽旋律、再加上創新技術的美妙效果,台上變化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大魚池,塑造出人與大自然協調的境界。11尾「錦鯉」暢游池中,場景栩栩如生,非常漂亮。
「虛擬電影製作」(Virtual Production)技術令《錦鯉》的視覺藝術感再上一層樓。據介紹,「龍年春晚」主舞台布置了過百塊LED熒幕,配合國家自主研發的超高清視訊控管監系統集中播控,實現了《錦鯉》美術場景的移步換景,各類舞台燈具總計達1,462枝,數量創歷史紀錄。再者,必須一讚的是吊「威也」技術。據了解,「威也」舞蹈並不新鮮,惟傳統「威也」僅支持舞者上下升降及左右移動,靈活性不足,難以展現出魚兒在水中靈動的形態,《錦鯉》舞者如何征服這挑戰呢?秘訣在於為該舞制定的創新技術,把「威也」加上彈簧繩,以增加其使用時的自由度,讓舞者可以更加靈活地發揮創意。
西安混合實景 展盛唐之韻
另一可觀的節目是在西安分場地舉行的《山河詩長安》。節目是以混合實景技術,將唐詩、說唱、秦腔相結合在一起。演出一開場,盛世大唐迎接貴賓的最高禮儀(大唐迎賓禮)呈現於觀眾眼前,隨後跟着「詩仙」李白(虛擬人)的步伐進入長安城內;進城後,畫面便來到大唐不夜城,包括舞龍舞獅、秦腔社火、水袖鼓樂、民俗雜耍等慶祝活動熱鬧非凡。戲肉在於李白穿越時空「對酒當歌」的一幕,「詩仙」站在西安知名的「大雁塔」旁,舉起酒杯高聲吟誦的場景,令人拍案叫絕。
在科技配合下,一場關於「盛唐之韻」的「混合實景」(Mixed Reality,MR),顯現在觀眾面前。現場觀眾只要拿着手機對着西安的地標建築物一掃,就能「身臨其境」看到虛擬李白在長安城飲酒作詩、彈奏琵琶的「活靈活現」場景。除此之外,其他全國(全球)觀眾亦能同部在手機(及電視)上感同身受,體會到西安現場觀眾迎接龍年來臨的熱鬧氣氛。再者,西安作為十三朝的古都,從鐘鼓樓到兵馬俑,從大雁塔到明城牆,豐富的名勝古迹與自然景觀資源滙聚此古都,主辦方精心地利用「虛擬實景」(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把這些資源帶到海內外觀眾眼前,令西安成為向海內外展示中華文化深厚底蘊與魅力的明信片之一。
4大前沿科技 值得港學習
今年春晚充分利用了不少中國自主研發的先進創新科技,效果驕人,「足以極視聽之娛」。虛擬製作(VP)、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AI)、擴增實境(AR)等技術在《錦鯉》、《山河詩長安》及其他表演節目中都大派用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四種前沿技術的完美融合下,表演「中華文化與科技」、「虛擬與現實」共融,交相輝映,帶給了觀眾一台耳目一新的春晚。
科技人常言:「數字勝於雄辯」,且看「龍年春晚」的收視。收視率統計平台「酷雲數娛」數據顯示,「龍年春晚」平均收視率高達29.5%,比去年的25%漲近5個百分點,創下6年來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人民日報》報道,「龍年春晚」境內新媒體端即時直播收視用戶規模及收視次數均創新紀錄,規模高達6.8億人;直播收視次數約15億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2.69%。這增長數字有點意外,反映出愈來愈多社交網絡使用者都被「龍年春晚」吸引,筆者相信此乃中央電視台勇於推陳出新,善用創新科技的成效。
最後,筆者認為「龍年春晚」的創意設計及創科應用很值得香港學習,建議政府積極去「搶企業,搶人才」,邀請具備類似組織「春晚」大型文化活動經驗,既精通文藝又了解科技的「藝術科技」公司及專才來港發展,助力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