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下簡稱“創科局”)於去年底接受媒體訪問,回顧過去一年(2024年)的十大工作,包括多項創科世界排名高企、《河套綱要》出爐、AI超算中心啟用、數字辦成立、加速新型工業化、推出百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籌建第三個InnoHK平台、搶企業:引進逾百科企、創科盛事浪接浪,以及港產航天載荷專家。過去一年政府在推動創科產業方面非常努力,筆者及多位議員同事在立法會不同會議上都給予局方肯定。
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5位;而在IMD《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香港排名上升3位,在全球67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名列第7;香港繼續在“科技”、“知識”和“準備程度”3個主要綜合因素上表現出色,分別排名第3、5及15位;特別是“深圳—香港—廣州城市集群”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2位。中央政府充分考慮到這些條件,以及香港特區的軟實力優勢,銳意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科企業“走出去”,並把跨國創科企業“引進來”。
為創科土壤播種施肥
根據科技管理學理論,社會發展創科產業必須有肥沃的創科土壤,而資金投放、人才培育、基礎設施及政策支援皆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創科局於2022年底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為目標,制定香港未來5至10年的創科發展規劃。而上述去年十大政府工作正是規劃的初步成就,目的是為香港創科土壤播種施肥,非常之關鍵。
在資金投資方面,《2024年施政報告》多項措施建議推動產、學、研、投各界積極投入創科生態圈,計劃投放合共300多億元大力支助上、中、下游創科活動,包括籌備成立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為進一步吸引世界級的科研團隊與本地院校合作,特別聚焦在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的上游研發;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促進中游科研成果商品化;設立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推動下游的新型工業發展;另外,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預撥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等。總言之,本地研發總開支於2023年增加至超過330億元,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升至1.11%,創歷史新高。
在人才培育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各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其中約24萬宗獲批,約16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超額完成最初政府於2023年至2025年內訂下的合共引才10.5萬目標,彰顯政策效果。而來港人才之中,除金融外,絕大部分均是創科人員。
在基礎設施方面,香港首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於2024年底在數碼港落成啟用,首階段算力可達1300 PFLOPS,與現有運算水平相比已大幅躍進。第二期設施將於一年後投用,總算力會提高達至3000 PFLOPS。實際上,人工智能不單止對算力要求高,對電力要求同樣不低,香港電力供應一向穩定,這在地緣動盪下尤其顯得珍貴。所以,凡此種種都大大增強了本地以至海內外來港發展人工智能的吸引力。
提升“新質生產力”
在政策支援方面,政府於去年11月20日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綱挈領地闡述河套香港園區的願景與使命、發展歷史背景和依據、園區的重點發展方向、策略和目標,以及促進港深兩地園區跨境要素流通的便利措施,為香港園區訂下清晰的發展方略。第一批次首3幢大樓於去年底起陸續落成,香港園區於今年將正式進入營運階段。政府下一步工作將積極落實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政策措施,以及招商引資吸引海內外頂尖企業和人才落戶。
經過政府多年的努力,香港創科發展已經準備就緒,而昔日創科投資於2025年將會迎來回報。創科回報不僅局限於經濟成長之量,更包含其質,助力提升香港的“新質生產力”,促進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