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人工智能(AI)正在改變工作的本質,員工在職業生涯中所需的技能、能力和心態亦需隨之改變。在DeepSeek出現後,相信不少人看過幾張“上美股份”領導層對話的截圖。截圖中顯示,公司法務部裁員50%,僅保留20%能熟悉AI的人員(另30%的處置方式未提及);客服部裁員95%,只留5%能運用AI的人;新品創新中心裁員70%,保留30%能用AI及工藝把控的人員;內容創新部門裁員80%,僅保留20%能運用AI的人,並且要求一個團隊完成相當於20個團隊的工作。
5年後AI取代9200萬職位
由於,以上截圖引發熱議,上美股份的回應指出,“公司不是要裁員,今年上美總體人數會增加800人,總部人員在今年年底會達到2700人。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減人,讓運營更科學化,更有效率。”讀通前文後理,大家應該能理解到,公司並非減少總體員工數量,而是將無法運用AI的人員剔除,新增的則是能熟練運用AI的人才。這家公司的人事安排,相信是AI浪潮之下,絕大多數有遠見公司均會採用的人員部署策略。
從現在開始,許多工作崗位將無可避免地被AI取代,但社會對善於運用AI的人才需求將相應增加,隨之也會創造出無數新的崗位。今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調查涵蓋22個產業和55個經濟體的1000間公司,這些公司共僱用超過1400萬名員工。千家企業中儘管有40%計劃以AI自動代取代員工,但亦預料AI帶來更多機遇,AI和大數據業知識、網絡安全和技術素養成為僱主最看重的技能。
調查報告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及其他訊息處理技術將改變86%的企業營運模式,全球將創造1.7億個新職位,並取代9200萬個現有職位。屆時,全球範圍內淨增7800萬個工作崗位。如以百分比計算,AI等技術進步所帶動的職缺需求增幅最大。這些工作包括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
由今年2025年到2030年只有短短5年時間,面對數以千萬計的職業崗位大挪移,將展現出一體兩面的挑戰。一方面,技能缺口將成為企業實現轉型的主要障礙;另一方面,員工將因崗位被淘汰而面臨生計威脅。要應對此兩方面的挑戰,必須由政府、企業和僱員共同面對。
終身學習 勿故步自封
在政府層面,必須未雨綢繆,做好人力資源推算。在AI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數年一次的人力資源推算已經無法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政府需要更頻繁地檢視人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在職員工技能提升的配套措施。從長遠來看,應該重視AI基礎技能的教學,培養具備人工智能技能的新一代人才。
在企業層面,為了提升生產效能,最直接的方法是利用AI替代部分人力。然而,技能缺口不是三兩天能填補,市場上AI人才不足是不爭事實。僱主與其出高薪挖角,不如主動投入資源,為具潛力的員工提供度身訂造的訓練計劃、提升技能。也可以透過為員工建立明確的技能提升或再技能訓練途徑,讓員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減少裁員帶來對員工家庭的衝擊。
在員工層面,不能故步自封,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AI時代保持優勢。每個人都應當與時俱進,掌握AI技能。然而,溝通能力、領導力和細緻等軟技能仍然是僱主高度重視的資產。這些能力不僅與AI技能相輔相成,還可以在不同職位和行業之間進行轉換。雖然人工智能在資料處理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判斷力、直覺和文化意識等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員工應在這些方向多下苦功,以免被AI洪流淘汰。
歷次技術革命都會見到大批傳統就業崗位被取代,但新技術也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低技能、重複性的工作大量由AI接管的現實已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幫助莘莘學子和現有勞動力,為迎接由AI驅動的未來做好準備。培育人類專注於更有價值、更富創造性的工作領域,實現人機互補,推動產業的深刻變革。這是一場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轉型,也是未來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契機。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