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良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教育,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提升至戰略性的層面。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國家頒布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規劃綱要》),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領域,為國家未來10年的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早前教聯會發布《教育強國建設與香港教育發展》建議書,在七大範疇提出了39項建議,為香港教育發展建言獻策,與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相呼應。其中我們提出要加快推進數字教育、強化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教育,以推動教育創新,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推動學校數字化轉型
近年特區政府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就香港推行數字教育的目標策略及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建議。因應人工智能(AI)興起,筆者建議政府就數字教育的發展完善政策框架,明確界定數字教育發展願景、策略、目標、實施路線圖及相關指標。政策框架須涵蓋各學習階段,並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的需要,確保數字教育資源公平共享;同時,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定期更新政策文件,與時並進。
教師之數字素養是推動數字教育的重要基礎。去年政府提出以初中科學科為試點,支援學校將AI融入學與教,加強AI教育。不過目前學界推動數字教育的校際差異甚大,未來應重點提供系統化的教師培訓及專業支援,包括數字課堂設計、數據驅動教學、教育科技應用等,逐步建立一支具備數字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此外,香港可參考國家和海外的數字素養指標,制訂一套合適指標,追蹤香港教師掌握數字教育的程度,以提供針對性的支援。
為鼓勵學界探索以創新方式推動教學,筆者建議設立撥款計劃資助學校、專上院校和教育團體,開展更多在校園應用AI或資訊科技的計劃,以創建“智能校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提升學與教效能;同時促進校務管理效率,減輕教師工作量。
未來,香港可借鑑內地推動數字教育的經驗,加強雙方合作,以完善本港數字教育體系和政策措施。例如定期舉辦內地數字教育交流團,讓中小學校長及相關學科教師,有更多機會到內地的示範學校、數字教育研究中心等參訪,通過深度考察和交流,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同時,加強兩地數字教育平台對接,筆者建議“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與“香港教育城”互相開放平台給教師、學生、家長使用;共同開發適合內地與香港學生的網上課程及數字教材等,共同打造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課程。
加強STEAM教育
《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科學教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事實上,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從基礎教育階段做起。目前香港資優教育的發展,有待進一步普及。政府須推出更多措施,通過經驗分享和資源共享,使學校可更有效識別及培育資優學生,建立校本學生人才庫。此外,除了安排資優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亦可組織更多研學活動,增進他們與各地資優學生的交流。
於課程層面,加強跨學科協作,提供更多應用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在課程加入更多航天科技的學習元素,並透過課外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探索航天知識。除了在中小學,我們期望當局加強幼兒的創科學習,建議增撥相關資源,或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適合幼兒的創科啟蒙課程,讓幼稚園舉辦相關遊戲,培養幼兒對科學科技的興趣,為將來的創科學習打好基礎。
隨着小學即將開展科學科,政府應持續向教師提供各項專業支援,包括加強到校專業支援及開展更多學習圈活動,推動跨學科和跨校專業協作,互相分享良好經驗,彼此借鏡參考,讓同工更有信心教授相關知識。
面對全球激烈競爭,香港須積極推動數字教育與STEAM教育發展,培育具備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家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增強發展動能,助力國家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