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涂輝龍
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新定位,“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成為香港的一張新名片。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內地訪港旅客數量再創新高,達到近9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約20%。其中,5月2日單日入境旅客突破30.3萬人次,創下疫情以來訪港旅客及內地訪港旅客單日人次的最高紀錄。筆者認為,這一亮眼的成績背後,不僅印證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獨特魅力與持久吸引力,更體現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新態勢。隨着近年來消費升級和觀念轉變,需要我們以新思維、新路徑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將短期人流量的激增轉化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持久動能。正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主任在多個場合強調,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在變局中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近幾年,消費者的出行需求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從過去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遊,逐漸轉向深度參與的沉浸式體驗旅遊。其中,以年輕群體為代表的“特種兵旅行”模式方興未艾。在此背景下,文旅產業呈現出個性化需求日益凸顯、差異化產品備受青睞、定製化服務蔚然成風的三大特徵。伴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陸續出台的一系列便民惠港措施相繼落地,為香港經濟騰飛注入強勁動力,更為文旅產業發展帶來更大機遇。建議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從多個方面入手,適應文化和旅遊新業態的發展趨勢,更好地講好香港故事。一是,深化與內地知名互聯網平台、省市官方媒體及頭部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通過大數據技術捕捉目標客群的興趣愛好及消費習慣,量身定製富有創意的個性化旅遊產品。比如針對年輕群體推出“港劇取景地探秘之旅”,為文藝愛好者設計“藝術館深度體驗路線”,面向家庭遊客打造“離島生態親子遊”等特色項目。二是以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將香港獨特的城市風貌、文化底蘊轉化為具有傳播力、吸引力的內容。三是,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推廣機制,與內地文旅機構、行業協會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聯合營銷、內容共創等方式,全面提升香港文旅產品的傳播效能和故事感染力,讓香港的城市魅力以更生動、更精準的方式觸及潛在遊客,拉近香港文旅產品與受眾的心裏距離,激發他們對香港文化、旅遊資源的探索興趣,不斷提升香港文旅的美譽度、影響力和吸引力。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戰略指引。隨着國內旅遊業全面復甦,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香港文旅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憑藉“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我們相信香港一定擦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招牌,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