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飛龍
賴清德一周年演講是兩岸關係的一件大事,但賴清德通篇沒有提及兩岸,只模糊提到“安全韌性”和“威權體制”。所謂“安全韌性”,顯然是要抗拒不安全的威脅,暗指大陸。所謂“威權體制”,是作為台灣民主的對立面來定位的,不會遙遠地指向不相干的朝鮮、伊朗等,只能是大陸。在今年年初的所謂“國安高層會議”上,大陸被賴清德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這是從“兩岸互不隸屬”的冷凍關係進一步向敵對關係演變,還配以“賴清德17條”的綠色專政條款,儼然是對大陸的直接政治挑釁。一周年演講未露崢嶸,但玄機暗藏,既往的互不隸屬、敵對勢力的定位完全沒有變,“賴清德17條”仍在執行,兩岸和平來往被嚴重阻斷,甚至台灣藝人群體遭受定向打擊,漢族被改成“其他人口”,等等。這表明,賴清德一周年演講表面溫和柔和,但其“台獨”本質未變,行動甚於修辭,大陸絕無理由掉以輕心。
為何賴清德至少是表面上會溫和柔和呢?有觀察者指出,這是美國事先抑制的結果,不讓台灣的深度挑釁干擾中美談判大局。這是有一定根據的理解。特朗普二次上台以來,對華貿易戰是全部施政議題的重心所在,但全面關稅戰及對華重點關稅戰都不成功,美國消費市場和產業鏈遭遇嚴重反噬,美國政府面臨空前壓力,而中國對等有力的反制重挫了美國施壓氣焰,逼迫其主動坐到談判桌前。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及其聯合聲明,標誌着中美貿易戰之“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美國的關稅戰基本失效,而必須啟動與中國的綜合性談判。同時,中國在周邊安全包括印巴衝突、南海衝突、東海衝突等問題上堅持原則立場,堅決回擊美國的挑釁及其代理人的冒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地緣政治成果。中國在高科技領域也有顯著突破,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改變了產業軌道和路線,引領全球產業前沿發展,同時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也有重要突破。這些有關大陸高質量發展與貿易戰自衛成果的事實,不僅為中美關係帶來了更具“平視”性質的新態勢,更是對台灣當局有重要震懾。無論是美方因與中國談判需要而抑制“台獨”勢力,還是“台獨”當局自身的形勢研判,在一周年節點上繼續刺激挑釁大陸顯屬不智。所以有了賴清德一周年演講的溫和柔和。
但這種溫和柔和裏不包含任何有關兩岸和平統一的因素。賴清德的演講綿裏藏針,表面柔化,實則堅韌,其“台獨”本質與“台獨”進程沒有絲毫停頓:其一,民主與威權的二元敘事及其意識形態對立仍是演講主線,台灣民主的自傲及其與西方盟友的價值同盟構成對大陸的冷戰對立與反向統戰;其二,兩岸脫鉤與向外連接的戰略取向更加清晰,台灣經貿關係全面倒向美西方,台灣的安全與制度全面倒向美西方,這種“倚外謀獨”的路線是“台獨”的加速機制;其三,民生聚焦與社會建設,即專注於內部民生議題以拉攏民心,進行社會韌性建設和社會團結以對抗大陸滲透、統戰和統一壓力;其四,宣揚台灣國際價值以捆綁國際力量對抗統一,賴清德宣稱在“全球科技發展、國際供應鏈分工、世界經貿交流、區域安全事務”上台灣均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這是對台灣地位的有意高估,也是拉攏國際勢力的資本展示;其五,台灣人本位意識更加凸顯,通篇充滿了有關台灣本土文化、價值、制度、國際影響的論述,徹底“去中國化”、“去中華民族化”與“去漢族化”,其依託本土主義和民主文化的“台獨”意識形態內核非常穩定,不斷彰顯。
賴清德溫和柔和演講,是中美關係、兩岸關係暫時緩和的信號,因其演講不具有顯著挑釁性,大陸沒有升級軍事演習規模和深度,美國也就不必就台灣問題艱難抉擇,似乎台灣問題被按下了“暫停鍵”。甚至,賴清德在演講之外的場合還表達了兩岸類似公司併購與條件談判的想法,表達某種政治接觸意願。但這很可能只是“台獨”障眼法,一方面顯示賴清德的所謂和平意願,另一方面不在諸如“九二共識”大前提上作出任何讓步,其結果仍然是僵局。我們要區分其政治言論中哪些是表面修辭,哪些是內心想法,從賴清德上台以來的表現看,他在一周年演講的書面稿內外釋放的並非兩岸和平統一的積極信號,而是暫穩局勢、從容“台獨”的政治修辭。當然,大陸對賴清德的“台獨”本質是早有判定的,美國並非真心彈壓“台獨”,而是為了自身利益不讓其在中美談判關鍵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賴清德不得不配合美國戰略需要而暫且隱忍,但其“台獨”進程與既有制度措施不會停止,而一旦美國需要大打“台灣牌”遏制大陸時,賴清德一定是急先鋒。
但我們也需要看到另一種正在發生的島內趨勢,即知識界和民衆逐步的覺醒。民進黨執政下固然對兩岸和平來往大加封鎖,但台灣民衆從國際資訊中愈來愈多看到大陸的發展與進步,更有小紅書、Tiktok等成為台灣青年人突破“台獨”媒體霸權與“信息繭房”而了解真實大陸情況的社交平台,也有台灣知識分子和青年人主動來到大陸旅行和見證。這是來自民衆層面的交流交往交融,是賴清德當局無法完全阻斷的。“賴清德17條”真正的恐懼不一定是大陸的統戰,而是台灣民衆的覺醒和對大陸進步性的見證與認可。打鐵還需自身硬,大陸在軟硬實力上的強大發展,對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質貢獻,對人類和平發展的結構性推動,從長期趨勢來看逐步形成了對全世界的吸引力。對此大變局與大趨勢,台灣作為現代開放社會不可能無知無感,而遠比“台獨”意識形態更深遠、紮根更牢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由兩岸中國人的激發互動,必然匯流成兩岸完全統一的大勢。
總之,賴清德一周年演講展現了“台獨”的“陰柔”,但其本質與危害依舊。大陸塑造兩岸完全統一大勢的原則和進展不會變,兩岸中國人日益團結的融合趨勢不會變,美西方干預的能力與效果逐步下降的態勢不會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與“台獨”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的長期鬥爭中破浪前行,如期實現。
(作者係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