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調查兩個月內錄逾千四香港瘰螈被路殺 學者籲社會關注受忽視的近危物種

嶺大調查兩個月內錄逾千四香港瘰螈被路殺 學者籲社會關注受忽視的近危物種

日期:2025-07-04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嶺南大學(嶺大)科學教研組最新公布香港首個以科學統計方式進行的「香港瘰螈路殺調查計劃」,結果發現,在兩個月內記錄的逾1,500具遭車輛輾斃的動物屍體中,有多達九成為本地近危物種「香港瘰螈(音:螺原)」。每逢大雨過後,「路殺」意外的情況更為嚴重,反映該物種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威脅。研究團隊建議政府盡快制定保育對策,包括設置道路生態友善設施,實施交通管制,以及提升社會各界對野生動物的保育意識。

WechatIMG953

香港瘰螈正面臨路殺威脅

腹部呈橙色斑點、體長一般為15厘米的「香港瘰螈」,是本港唯一的蠑螈物種,也是少數以香港命名的野生物種,屬《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香港法例第170章)列明的受保護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每年秋冬繁殖期結束後,「香港瘰螈」會在初春由溪澗遷徙至森林棲息,當其遷徒路線需越過郊區馬路,有可能被車輛碾過致死,形成俗稱「路殺」意外的現象。

Photo 2

香港瘰螈是本港唯一的蠑螈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

是次調查由嶺大科學教研組領導,並培訓了20位市民(公民科學家)共同參與研究,團隊於2024年3月至5月期間,以每周一次的形式,到飛鵝山、梅子林、川龍及白牛石四個路殺黑點進行調查,觀察並記錄被路殺動物的位置、數量,以評估路殺規模及預測高峰期。研究團隊在調查期間合共錄得超過1,500隻被路殺的動物屍體,包括逾百隻蛙、蛇及蜥蜴等;而「香港瘰螈」屍體有1,427隻,佔總數逾九成。

WechatIMG952

路殺調查進行中

調查又顯示,路殺分布並非隨機,而是集中於路殺黑點的幾個特定路段。其中飛鵝山的路殺情況最為嚴重,在1.3公里的調查樣線上合共發現870具「香港瘰螈」屍體,佔總數六成。值得關注的是,調查在其遷徒初期後進行,但仍多次紀錄到「香港瘰螈」被大規模路殺的情況。尤其每逢大雨後,在飛鵝山的調查多次記錄到上百隻瘰螈路殺屍體。

Photo 1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地點的路殺分布並非隨機,而是集中於特定路段

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教授表示:「香港的氣候主要為亞熱帶氣候,特色是降雨量大、潮濕溫暖,使兩棲動物更為活躍,大大增加屬兩棲類的香港瘰螈被路殺的機率。根據調查結果,我們估計每年有數以千計的香港瘰螈遭到路殺。由於牠們是香港的近危物種,也是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代表,我們希望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全面研究以制定保育措施,以減低路殺對香港瘰螈族群的威脅,挽救這些在路殺黑點中掙扎求存的小生命。」

WechatIMG951

路殺調查員正在記錄數據

是次研究由《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資助,項目贊助組織代表及生態影片製作人馮漢城先生表示:「路殺問題一直以來被社會忽視,以前我們都有目擊過香港瘰螈於路殺黑點屍橫遍野,但一直欠缺有系統的科學研究調查有關情況,難以作進一步的保育行動。這次研究結果正好給予大眾以至有關當局一個有力實證,期望社會大眾能夠及早辨識路殺問題的嚴重性,避免在香港瘰螈的遷徒季節駕駛到路殺黑點,也期望有關當局能及早制定緩解措施。」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參考各地常見的緩解措施,保護野生動物,包括在路殺集中路段增設警示標誌及道路生態友善設施(例如圍欄及隧道)。以瑞典為例,當地設動物過路設施後,成功減少百分之85至100的大冠蠑螈被路殺意外。研究團隊稱,道路生態友善設施需要因應動物的習性而設計,並在設置前需要測試成效,建議政府參考各地例子以開展本地研究。鑒於增加此類設施需時,研究團隊建議可先推行短期的暫緩措施。例如於預測的路殺高峰期間,在飛鵝山道等大範圍路殺的道路制定臨時改路或封路等措施。此外,在路殺比較集中的路段(例如白牛石及川龍),可考慮增設防護圍欄,以防止「香港瘰螈」進入該路段,再由授許可人士搬運牠們過路,以平衡生態保育與城市發展。

嶺大團隊正探討作更深入調查,包括涵蓋「香港瘰螈」整個春季遷徙期及甚少研究的秋季遷徙期,以更全面掌握路殺情況,並考慮聚焦研究「本港氣候與兩棲動物遭路殺之關聯」,以制定更精準的近危物種保育措施。

Photo 4

嶺大科學教研組領導的研究團隊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