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政策宣言2.0》),標誌着本港數字資產發展邁向新里程。當中有關穩定幣的政策部署,既體現了政府堅持穩慎發展的理念,亦突顯了其決心解決實體經濟痛點的核心目標。隨着《穩定幣條例》(《條例》)於8 月1 日生效,將為全球穩定幣市場提供新的範式,為國家金融發展提供經驗和參考,香港的角色定位日益明確。
在《政策宣言2.0》提出的“LEAP”框架中,穩定幣佔據重要地位。政府明確表示,穩定幣在傳統系統以外提供一個具備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有潛力革新支付、供應鏈管理及資本市場活動。
政策的穩慎取向在多個層面得到體現。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早前表示,香港為穩定幣發行人制訂相對嚴格的標準,入場門檻較高,幾乎跟電子錢包及銀行監管看齊,筆者在審議《條例》時就多番要求局方和金管局貫徹“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原則;他預計初期只會發出數張牌照,而獲發牌的穩定幣亦會有跨境貿易等特定用途。這種“寧缺毋濫”的策略,與財庫局長許正宇強調“不會百花齊放”的思路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司長已制訂相關公告,以專業投資者為指明類別人士,從而容許未有根據《條例》第15條獲批牌照的人士所發行的指明穩定幣可要約提供予專業投資者。換言之,條例生效後,專業投資者仍可買賣未獲牌照的非港元穩定幣(如USDT、USDC等),僅零售層面受限。此安排無疑保護了普通零售投資者,也為專業投資者保留選擇空間,展現了監管的靈活性;不過,對於吸引國際合規穩定幣發行機構等來港申領牌照的誘因或會如業界反映略打折扣。當局在與全球各地不同持份者溝通時,如何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說好本港穩定幣監管框架平衡了風險管控和促進行業發展的特點,包括允許持牌發行人可選擇不同法幣幣種作為發行穩定幣的錨定法幣的競爭優勢,將會是本港進一步推進穩定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政策的有效落地,離不開引導公眾正確理解穩定幣的定位。許正宇局長多次強調,穩定幣並非“發財工具”,而是金融發展工具;余偉文總裁亦指出,穩定幣不是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沒有升值空間。
然而,穩定幣只是數字資產生態圈的其中一環。要實現《政策宣言2.0》的願景,建設值得信賴及致力推動創新的數字資產中心,顯然需要在投資者教育上多下工夫,引導公眾對數字資產的各個面向(包括穩定幣、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等)有清晰的認知。就此,筆者此前在立法會會議上向許局長建議製作“懶人包”等工具以加強解說成效及明確政府作為主導的角色,並獲局長正面回應。
隨着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推進與穩定幣相關的監管框架,香港作為先行者,下一步應研究如何建立跨司法管轄區的監管互認機制,為穩定幣的全球流通創造制度優勢。樂見當局在《條例》恢復二讀時已明確表示對日後與其他海外金融監管機構訂立互認機制持開放態度。期待本港穩慎推進穩定幣制度,以達至《政策宣言2.0》中提及的“促進香港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研究及落實方案至不同應用場景,以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實質痛點”目標。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