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最近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勒布(Avi Loeb)提出,AI是Alien Intelligence“異形智能”,又稱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ETI)“外星人智能”。
就和電影系列“異形”(Aliens)類同,來自外星的“異形”怪物能量超高,破壞力極強,不時襲擊人類;教授相信未來“異形智能”亦同樣地會衝擊人類的智能。當前人工智能應用猶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它的操作及文化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和思想。此影響極度深遠,難免令全球教育界非常擔心。
哈佛學者憂AI 變“異形智能”
勒布甚至乎認為人類太高估自己,過分相信“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HI),以為HI是最聰明的,“人工智能”或其他形態的智能都無法超越HI。然而,他觀察到近期“人工智能”有超凡的表現,例如有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來自動生成芯片設計,效果超然,比人手設計的芯片更先進及高效,但科學家卻無法完全解釋。他預測,長此以往下去,透過自我學習,“人工智能”會不斷進化,很快便會迎頭趕上,超越人類。再者,他相信“外星人”(Extraterrestrial)也操控AI,而Alien Intelligence,未來會代替人類控制地球。勒布教授的描述言之鑿鑿,信不信就由你了,但筆者卻不敢苟同,認為說法太過科幻,毫無科學根據。
筆者對“異形智能”另有想法。回想小時候,筆者就讀天主教小學,老師告訴同學,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位“守護天使”(Guardian Angel),而同時間會經常出現一個“魔鬼”(Devil)。老師勸喻同學要聽從“守護天使”的帶領,不要相信“魔鬼”的花言巧語,做個好學生、好人。
讓青少年學會 “人工智能向善”
AI已融入人類日常生活使用,例如“智能個人助理”。但實際上,與小朋友一樣,“助理”的心臟裏存在兩個關鍵虛擬人--“守護天使”和“魔鬼”,分別是“人工智能”及“異形智能”的載體。兩者向虛擬人“助理”分別提供好與壞的資訊及智慧,而用戶(人類)必須具有辨別是非的判斷能力,否則便會作出錯誤的決定,後果可大可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它所產生的智能是“人工”(好的)或“異形”(壞的)需要人類自己去判斷。因此,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教育尤其重要,各國(區)政府必須盡早向年輕人灌輸,讓他們學會“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優化更新指引 注重規範降風險
國家對“人工智能”教育非常關注,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日前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規範和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同步地,香港教育局亦積極地參考國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工智能”及教育最新發展和經驗,適時地更新和優化課程及指引,堅持智能向善,在提高效率及效能的同時,維護“人工智能”和科技教育安全,防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資訊真偽、私隱保護等相關挑戰和風險。
最後,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2025年香港會議”(Internation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Boao Forum for Asia 2025 Conference),於6月7、8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議以“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轉型”為主題,吸引約800名來自海內外的頂尖專家、學者和政經領袖雲集香港,深入交流意見和分享經驗,探討如何善用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開拓環球創科合作。會議非常成功,讓全球多認識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實力。
筆者特別對泰國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Don Pramudwinai在全體大會中的致辭,印象尤其深刻。他提及Alien Intelligence“異形智能”的殺傷力,對人類構成極大威脅。他續強調“AI向善”的重要性,及人類必須遏制“異形智能”的風險,防止“異形”擊敗並控制人類。
【知識庫】人類智能與AI有何分別?
•人類智能具有主觀意識,能真實感受情緒、體驗自我,並具備同理心和道德判斷;人工智能缺乏真正的感受和意識。
•人類智能依靠少量經驗和直覺,能靈活適應新情境並進行創造性思考;人工智能依賴大量數據和演算法訓練。
•人類能產生真正原創的想法和藝術作品,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人工智能缺乏自主創新和靈感。
•人類智能能結合情境、常識和倫理進行深刻理解與複雜推理;人工智能倫理判斷能力有限。
•人類具備自主決策能力和責任意識,能反思和調整行為;人工智能行為受程序控制,缺乏自我意識。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