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8日至10日,由國際潮青聯合會支持、馬潮聯會和馬潮聯青主辦以「潮聚大馬·魅力所在」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以下簡稱「年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隆重舉行,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家潮青社團1200多位代表和嘉賓出席。年會舉辦了歡迎晚宴及「馬來西亞之夜」文藝表演晚會、開幕式、「跨界融合·共創未來」馬來西亞新動力主題論壇、「根脈永續·商通天下」文化展與展銷會以及閉幕式等一系列活動,共敘鄉情,共襄盛舉,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磅礴動力,開啟潮青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當好友誼使者和橋樑,為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公使鄭學方,汕頭市委副書記賴小衛,潮州市委常委、潮州海外聯誼會會長莊宋太,揭陽市委常委、揭陽海外聯誼會會長姚麗璿,汕頭大學黨委書記唐銳;馬來西亞財政部原副部長、馬潮聯會榮譽顧問拿督林祥才,馬潮聯會永遠名譽主席拿督吳源盛,總會長林家光,年會大會主席拿督黃瑞雷,馬潮聯青永久顧問拿督許嵄智律師、李富新,世華集團總編輯拿督郭清江,馬來西亞著名潮籍企業家謝松坤博士、盧國祥,丹斯裏拿督張昌樑,大會副首席主席陳家強,馬潮聯會名譽顧問翁榮華,丹斯裏拿督林寬誠,馬潮聯會署理總會長拿督斯裏黃智緒,馬潮聯會總秘書廖宗明,總財政鄭金德JMW,副總會長陳家福、督潘林意華,拿督斯裏鄭明發,馬潮工商總會副總會長、年會名譽主席丹斯裏拿督斯裏陳炎順,馬潮聯會副總秘書拿督斯裏陳湘發碩士,馬潮聯婦全國主席王淑儂,馬潮聯青顧問拿督林順興,准拿督馬順財,馬來西亞粵商精英謝悅龍;國際潮團總會執行主席、國際潮青聯合會永遠會長陳幼南博士,國際潮團總會執行主席、國際潮青聯合會會長李奕標,國際潮青聯合會永遠會長吳南祥、趙利生、陳文雄、許展雄、葉志光,國際潮團總會榮譽會長、國際潮青聯合會永遠會長陳才雄,國際潮青聯合會永遠會長張俊勇,國際潮青聯合會榮譽顧問、上海靜安區委原書記陳振鴻,國際潮青聯合會名譽顧問陳建娜、吳茂松、胡炎松、李康智、周楚升、詹表、林燕丹,國際潮青聯合會名譽會長曾建權、拿督斯裏吳木興博士、吳木棠、佘桂錫、姚文專、張俊龍、謝俊波,執行會長黃進達、陳思宇,常務副會長陳君堯、陳誠傑、劉智龍、周建軒、陳少偉、趙文生、陳俊元、馬志文、郭卓釗、林錦松、柯家洋、黃德林,國際潮團總會執行秘書長林梅、黃堅泰、林濤,國際潮青聯合會副會長黃大衛、趙鍵瑋、李奕莊、葉少坤、賴少偉、彭微微、陳界宣、趙克鋒、陳湘、鄭林棟、陳光華、陳展豪、黃亮、陳詠華、黃鋒、史昊洺、張智勇、巫江峰、鄭銳聰、陳楚冠、陳凱、陳賢翰、林淑怡、肖烽、黃朝群、李偉明、魏凱榮、陳曉華、卓長盛、黃大川、黃鋒偉以及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挪威、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菲律賓,中國香港、澳門、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川、河南、海南、廣西、江西、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東莞、江門、肇慶、茂名、青島、南京、義烏、常州、無錫、杭州等國家和地區上百家潮青社團出席年會。年會由馬來西亞電視臺主持人葉劍鋒和大會執行主席、國際潮青聯合會副會長李紅梅主持。

鄭學方公使表示,百年來,在馬潮籍鄉親為推動馬來西亞經濟社會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馬各領域務實合作、支持祖(籍)國家鄉建設等方面做出極大貢獻。相信本次年會將進一步展示在馬潮籍青年才俊的精神風貌,加強在馬潮籍華僑華人與世界各地潮籍僑團的交流互鑒,凝聚全球潮籍青年和華團組織的力量,促進未來的團結與合作。他指出,中馬建交51年來,兩國始終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構建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更好助力兩國現代化進程,共同促進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希望廣大潮籍青年以本屆年會為契機,與中馬兩國青年、廣大華人華僑,以及兩國社會各界一道,沿著兩國領導人指明的前進方向,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奮進,努力拼搏,勇立潮頭,敢為人先,逐夢前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推動構建中馬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繼續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林家光會長致辭表示,作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重要承載群體,馬來西亞潮人不僅在本地社會中深耕貢獻,也始終積極發揮馬中交流的橋樑與紐帶作用。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馬中合作領域更趨多元,馬來西亞潮青正以多語能力、跨文化視野與國際化思維,迅速成為區域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的「前鋒部隊」,他鼓勵年輕一代把握新機遇,深化馬中潮團及青年組織的交流,共創雙贏。林家光稱,馬潮聯會歷來致力於推動海外潮人社團與中國保持良好互動,同時鼓勵更多潮青返鄉尋根、參與社會、融入發展;國際潮青聯誼年會作為文化與網絡平臺,不僅是一次同源同根的文化聚會,更是推動跨國合作、促進青年連結的重要契機,他期望各地潮青讓「根同源、心連心」的情誼,延伸為更深刻、更長遠的夥伴關係,讓這份雙向奔赴的情感與行動,繼續為「民心相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大會副首席主席兼馬潮聯青總團長陳家強表示,馬潮聯青主辦本屆年會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紅頭船精神的重托。籌委會秉著「有根、有志、有情」的精神,精誠團結,共同推動年會的籌備與宣傳,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陸續走訪了泰國、新加坡和中國北京、深圳、潮汕等地區的100多家潮屬社團組織,交流取經,也借此加強了與各地潮青的聯繫。陳家強說,馬來西亞潮人在商業、教育、慈善方面都取得了優秀成績,許多本地潮青也在科技金融、文化創意、跨境電商、社會企業等領域中脫穎而出,邁向區域甚至國際舞臺。希望以這次年會為起點,加深全球各地潮商、潮青的情誼,建立長遠合作,激發新想法,用文化創意提升品牌價值,並傳承紅頭船的開拓精神,爭做潮汕文化的傳承者。

大會主席拿督黃瑞雷表示,國際潮青聯誼年會不僅僅是鄉情的聚會,更成為潮青互通信息的平臺、跨境交流合作的管道和文化承傳的通道。他說,本屆年會的經貿展與圓桌論壇是一個打造對接資源、推動投資的實質平臺;「國際潮青楷模獎」表彰傑出潮青典範,鼓勵「影響力」與「實績」並重;「文化商業展」用真實案例講述潮人精神在各地如何延續;保齡球友誼賽讓潮青在非正式場合中建立更真實的交流聯結。本屆年會是一場情感的歸屬,一次文化的盛會,更是一段共同啟程的新旅程,希望潮青站在新的時代門檻上,守住傳統,並把文化轉化為資本,把身份轉化為力量。黃瑞雷表示,誠摯歡迎海外潮青朋友,把握機會,走進馬來西亞看市場、談合作、設基地、投專案,從文化的緣分,走向產業的聯結。

李奕標會長致辭表示,馬來西亞潮人以非凡的勇氣與智慧,抒寫了波瀾壯闊、成就卓著的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絢麗綻放,延續了華人文化的血脈與輝煌;馬潮聯會是中馬兩國友好交流的橋樑和紐帶,為推動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第十二屆年會讓廣大潮青相聚馬來西亞,這不僅是對「紅頭船」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履行新時代潮青責任和使命的再出發。李奕標期望國際潮青以本次年會為新的起點,彙聚僑資僑智僑力,雙向奔赴,賦能文化教育,反哺故鄉熱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共同譜寫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壯麗篇章。
李奕標寄語國際潮青,一要爭做時代前列的奮進者,洞察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要求,積極擁抱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端製造業,為住在國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二要同鑄潮青發展的橋樑和基臺,以爭先敢贏的氣魄,海納百川的胸懷搭建溝通世界的橋樑,打造一個與世界先進文化和文明交匯融通的開放性公共平臺,打造國際青年標杆組織,共建潮青命運共同體。三要共繪四海同心的新圖景,積極發揮中外融通聯動的橋樑紐帶作用和獨特優勢,自覺地爭做中華文化、潮人文化和僑文化的積極傳承者、堅定守護者,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斷發展具有強大創新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華文化,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潮青力量。

陳幼南主席表示,1999年,首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在香港誕生,26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全球潮籍青年從「聯誼鄉情」到「引領時代」的成長歷程,潮青憑藉敢闖敢拼、肩負使命的創新精神,在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脫穎而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陳幼南說,馬來西亞不僅是東南亞潮人奮鬥的沃土,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範,世界各地潮青齊聚在充滿多元文化魅力的馬來西亞,共同見證第十二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的盛大開幕,這是青年一代傳承潮人團結互助的根脈,把握馬來西亞獨特機遇,在跨文化合作中開闢新天地的寶貴機會。期望全球潮籍青年能夠延續潮人的優良傳統,以文化為紐帶,以責任為使命,勇於創新,積極開拓,為推動全球潮人事業的繁榮發展傾注你們的青春力量,並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汕頭市委副書記賴小衛受潮州市委常委莊宋太、揭陽市委常委姚麗璿以及來自家鄉四市代表團的委託,也代表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市長陳濤和560萬汕頭父老鄉親,對大會的順利開幕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7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青聯十四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八大的賀信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青年大有可為。希望國際潮青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歷史使命,奮力書寫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賴小衛指出,當前,潮汕地區正奮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揭陽大南海石化項目展現出強勁的輻射帶動能力,潮州抓住舉辦第23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的契機掀起加快發展的新一輪熱潮,汕尾借助「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推進全市全域、全方位的跨越發展,汕頭也主動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以貿促工、以工興貿、工商並舉,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廣東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了《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4月,潮汕三市召開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聯席會議,求同存異、凝聚共識,正圍繞8個方面內容推進融合發展;5月,中央出臺《關於支持汕頭發揮僑鄉優勢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潮汕地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待各位僑領、潮青多回鄉考察調研、投資興業,共享機遇、共謀發展。

拿督林祥才認為,本屆年會籌委會的努力與創意,都展現了潮青的活力與包容,也讓年會不僅止於儀式,更成為共創未來的舞臺。他說,潮人自古以來便以吃苦耐勞、團結互助、勇於開拓的精神,在世界各地打拼立業。他表示,馬來西亞是東盟的重要一環,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開放的營商環境、多語多元的人才優勢,是區域內極具潛力的投資樞紐,他鼓勵海外潮青朋友,借助本屆年會平臺,深入瞭解馬來西亞的營商機會、文化生態與政策導向,把握東南亞發展紅利,積極在馬來西亞設點紮根、拓展事業,願世界潮青攜手共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

年會上發佈了《「南洋潮湧文脈共傳」國際潮青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宣言》。南洋曾是先輩開拓的熱土,見證了潮人文化的海外生根,如今,國際潮青以傳承者與創新者的雙重身份,向世界發出文化傳承的鏗鏘宣言:
一、溯南洋之源,守文化之根;
二、匯世界之力,拓傳播之路;
三、聚青年之志,育傳承之苗;
四、融時代之潮,創發展之新;
五、擔時代之責,鑄文明之魂。
潮起南洋,根連四海;文脈永續,薪火相傳。這份宣言,不僅是承諾,更是行動的號角,號召全球潮青以青春之力,共繪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麗畫卷,讓潮人文化的浪潮奔騰不息,讓中華文明之光閃耀世界。

「跨界融合·共創未來馬來西亞新動力」論壇是年會重要活動之一,邀請馬來西亞財政部原副部長、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榮譽顧問拿督林祥才,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總秘書、馬來西亞中文促進會顧問廖宗明,馬來亞西國家文化人物、二十四節令鼓原創人陳再藩,世華媒體(馬來西亞)集團總編輯、馬來西亞華文媒體編輯人協會會長拿督郭清江和信也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顧鳴博士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在教育、文化、傳媒、科技等不同領域、不同行業跨界合作的見解和未來發展趨勢。論壇由雪隆潮州會館副秘書長沈小珍主持。



年會「國際潮青楷模獎」分別頒發了全球潮人卓越貢獻獎,創業創新獎,潮汕文化、教育與藝術傑出表現獎,社會責任獎,企業傳承永續獎,傑出企業品牌獎和全球潮人卓越貢獻獎。該獎旨在表彰在事業、文化、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全球潮籍青年,肯定他們在社會、行業及國家發展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並激勵更多青年傳承潮人精神,勇攀高峰、奮發向上,為國家與世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李奕標會長在閉幕式上正式宣佈,第十三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將於2027年由粵港澳大灣區14家潮青社團聯合舉辦,並舉行會旗交接儀式。14家聯辦潮青社團為:
香港潮州商會青委會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青委會
澳門潮汕青年協會
廣東省潮人海外聯誼會青年委員會
深圳市潮青聯誼會
深圳市潮汕青年商會
珠海潮人海外聯誼會青年委員會
佛山市潮汕商會
惠州市潮人文化經濟促進會
惠州市潮汕商會
東莞市潮汕商會
中山市潮汕商會
江門市潮資企業聯誼會
肇慶市潮汕商會


14家聯辦社團代表上臺接旗。深圳市潮汕青年商會會長黃德林代表14家聯辦社團發言,表示將努力在更高水平上辦好第十三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創造新的輝煌。

年會舉辦了「根脈永續·商通天下」文化展與展銷會。其中,文化展部分全面展示馬來西亞潮人社群在文化、教育、信仰與社會發展等領域的深厚底蘊與卓越貢獻,亦深入呈現潮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出花園」禮俗、中秋節拜月娘、二十四節令鼓、舞獅、潮州大鑼鼓,以及本地常見的民間信仰。潮籍企業家的奮鬥故事則透過視頻訪談展出,記錄潮人在東南亞拼搏發展的真實面貌。此外,文化展還展出了由各地潮州會館創辦學校的沿革與成就,展示潮人重教興學的傳統精神。商業展銷會部分則彙聚多家知名企業及優質商家,涵蓋多個行業,參展企業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向潛在客戶和合作夥伴展示最新產品和服務,提高品牌知名度,促進資源鏈接、人脈拓展和市場開拓。

年會上,馬潮聯青與北京潮商青委會、匯信新材料科技(馬)有限公司、華旭新材料科技(馬)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

年會舉辦了保齡球友誼賽,潮青們以球會友、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加深了來自不同地區的潮青們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榴蓮水果盛會則在為潮青們提供新鮮、高品質的水果體驗的同時,推介了馬來西亞的優質榴蓮產品,加深潮青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促進世界各地潮青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


年會還演出了音樂劇《潮汕精神》、潮劇《京城會》和《穆桂英》、英歌舞、夜光舞龍《魚躍龍門》、舞獅、二十四節令鼓、吉中潮樂大鑼鼓、潮語歌曲、漢風舞蹈、馬來族舞蹈、馬來西亞歌曲等精彩紛呈的帶有潮汕風情以及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特色的文藝節目。

潮聚大灣區,青春創未來。依託灣區潮商潮青社團、企業、產業、資本、人才、科技、文化,第十三屆年會將會是一場推動潮青文化傳承、創業創新、全球合作、文明融通和社會責任的國際潮青盛會。
2027年,我們中國粵港澳大灣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