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港:尋求突破,為特區成立28年開創新機-紫荊網

周文港:尋求突破,為特區成立28年開創新機

日期:2025-07-15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周文港

2025年是香港在變局中尋求突破的關鍵年期。對內而言,現屆特區政府上任剛好三個年頭,一直以“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為總體施政目標,透過推出積極措施“搶企業”和“搶人才”、提振股市樓市、銳意發展創科事業、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打造“盛事之都”、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放寬未補地價二手居屋按揭擔保期,以至是發展銀髮經濟,正面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七一”講話中提出“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以及“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目標。

然而,香港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持續,以及香港經濟處於深度轉型期的背景下,香港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民生領域仍然暗流湧動,例如美國向我國(包括香港)發動關稅戰,旨在刻意淡化香港“一國兩制”下作為獨立關稅區的優勢等影響香港對外外往等因素,既不能掉以輕心,更必須着手解決。

筆者認為,香港坐擁“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擔當“內聯外通”的橋頭堡角色,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經濟體難以比擬的。在中央全力支持、全體愛國者共同努力,以及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下,特區政府各政策局應聯同全體公營機構和業界,以“勇於改革”、“敢於破局”精神,為香港制訂短、中、長期三個階段的發展策略,不僅藉此對標及解決港人面對的難題,更是為港人、本地商界,以及境外投資者謀劃出香港長遠的發展藍圖,好讓大家清晰掌握香港在特定年期(例如2047年)之後的方向和步伐,從而為當代青年創造希望,為基層“撥開雲霧”,也為工商界增強信心,更願意、更主動投資建設香港美好未來。

支持基層,在變局中站穩陣腳

短期來說,特區政府必須保住本地商戶和基層市民的就業機會,刺激內部消費,以維持穩定施政根基。在中產階層消費力疲弱、“北上消費”熱潮,以及網購平台衝擊下,本地零售及餐飲服務業經營日復日艱難,筆者之所以特別點出這兩個行業,是因為全港有8.2萬家中小企從事相關業務,佔中小企總數至少兩成,亦為港人提供逾38萬個就業機會,佔整體兩成半以上,倘若相關企業有任何“風吹草動”(例如結業),必然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筆者認為,在當前政府都面對財赤的困難下,實在難以透過“輸血”(例如提供擔保貸款)支持中小企,反而應藉“造血”、即從根本上協助企業做更多生意,解決客源不足的問題。例如,與中央協商擴大“一周一行”簽注的適用範圍、盡快推出並擴大“粵車南下”適用範圍,以及大力發展“演唱會經濟”,並利用小紅書、微信影音號等平台加強宣傳“香港品牌”、“香港老字號”,為小店創造更多生意,支撐着兩個行業發展。針對其他行業中小企,當局亦應通過擴大“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適用行業範圍和放寬“BUD專項基金”的地域限制和資助類別,以鼓勵中小企迎合電子商貿及人工智能發展大勢,不斷推陳出新、向外拓展,以及提升競爭力,務求在變局中站穩陣腳。

創造有利環境,尋找新增長點

中期方面,特區政府應不遺餘力振興股市和提振樓市,全力建設“留學香港”品牌以發揮其周邊經濟效益,以此創造有利的經濟社會氛圍,為提速提效發展北部都會區奠下基礎。

事實上,香港股市的表現是持續向好,恒生指數由去年今日只是有約18,000點,逐步回升至今天大約24,000點的水平,只要政府繼續振興股市,例如從IPO入手,探討開通香港與內地之間的“IPO通”,以加強兩地一級市場的連接,從而增加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自然能為中產階層和“小市民”創造更多財富,為零售市道注入活水。至於樓市政策,當局在去年全面撤銷樓市“辣招”,並配合調整從價印花稅稅階(AVD)等措施,在提振樓市的工作上已成功一半,但未臻完美,尤其是當局仍停留在“防止樓市過熱”的思維,顯然已不合時宜,建議當局推出更多穩定樓市的措施,包括積極考慮進一步下調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投資本地住宅物業的金額限制,並明確發表“防止樓市下行”的具體論調,促使樓市恢復健康穩定發展。筆者認為,香港樓市暫不可能再出現以往“炒風”、呎價連年創新高的情況,我們要推出更多增加市場信心的措施,增加發展商的投地意欲,重新刺激土地及印花稅收入的增加,從而令教育、創科、社福,以及醫療方面的投入得以回復正增長。

至於北部都會區發展,亦是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創新能力、財政承擔能力,以及發展商的信心和投入程度。在當前形勢下,當局可加大推展“片區開發”和“原址換地”等措施,優先發展擁有較好儲蓄和創富能力的北都大學教育城;與此同時,為了加快整體發展進度,政府最好是參考海外發展這類大型社區的經驗,例如成立一個由國際知名金融、創科、產業、高等教育,以及土地發展專家所組成的管理局,並在一條兼具發展、融資、執法,以及營運產業園區功能的法例支持下,選定北都內較成熟的核心區(如新界北新市鎮)作為試點,讓宏偉願景盡快落地。

制訂願景規劃,增強港人信心

長遠方面,特區政府有必要着手制訂未來20至23年的“香港長遠發展規劃”,為港人、本地企業,以及有意來港發展的人才,塑造香港一個長遠的發展藍圖,引領大家一起跟隨政府的步伐前進、為未來生活而拼搏,以及積極支持政府發展基建。其實,20至30年,距今並不遙遠,這基本上是一代人成長的時間,當局有責任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值得憧憬的香港夢,讓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願意為香港的未來打拼和盡展所長。

筆者建議,當局借鑒中國夢、美國夢的做法,以特首政策組作主導,立志高遠,國際宏觀視野和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歷史發展大趨勢的角度,展望未來。終歸20年的時間所涉及的技術及產業的變革,可能會對未來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生活帶來顛覆式的改變,不能拘泥於現有政策制定的線性思維,並要深入了解港人尤其是新來港人士對未來的期盼,我們不能辜負所有香港人的期望,政府需要切實提升他們在香港生活的幸福感。

此外,香港未來20至23年的“香港長遠發展規劃”,要和國家的2049強國戰略目標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也要全盤審視包括經濟轉型、北都開發、房屋、青年、老齡退休等方面的長遠發展,再拆解為可操作的行動綱領,以5至10年為一個階段並分階段予以落實。這樣可助港人和工商界認清香港的發展前景,令大家有了一個打拼目標,對於促進人心回歸、增加北都招商引資的效果,肯定會帶來極大幫助。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