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香蓮
熱帶氣旋“丹娜絲”帶來的狂風雷暴,成為檢驗香港地區治理效能的試金石。從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到區議會、關愛隊的基層聯動,一套反應迅速、協同高效的應對體系清晰呈現,彰顯了完善地區治理後的嶄新氣象。
由政務司司長牽頭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聯合保安局、運輸署等跨部門提前研判部署,構建起“監測-評估-行動”的全鏈條回應機制。暴雨期間,各部門各司其職:保安局緊急事故中心24小時值守,渠務署實施“及時清渠”防控水浸,路政署快速清理路障恢復交通,醫管局與港鐵等單位同步啟動應急方案。這種“一盤棋”式的協同作戰,打破了部門壁壘,將災害影響降到最低。
教育局的停課安排尤為亮眼。鑒於“丹娜絲”影響持續,該局不僅提前宣佈7月10日下午全面停課,更前瞻性決定7月11日所有日校繼續停課。這一決策既保障了學生安全,又因暑期將至減少社會影響,讓家長從過去“緊盯暴雨信號、等待通知”的焦慮中解脫,得以從容安排。這種“以民為本”的施政智慧,正是管治理念進步的生動註腳。
基層治理的革新在今次應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新界低窪鄉村曾長期受水浸之困,今次在新界關愛隊的統籌下,形成了“民政處+渠務署+村民”的聯防體系。暴雨來臨前,各區關愛隊提前探訪獨居長者,派發應急物資,巡查水浸黑點並上報隱患。曾經水浸過腰的村落,如今通過加設排水渠、築路壆等工程,配合提前防控,實現了“水浸入屋”零發生。港九的區議員則聯動物管公司、關愛隊,冒雨落區探望長者、排查安全隱患。這種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禦”的轉變,源於治理重心下沉帶來的效能提升。
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香港極端天氣頻發已成常態。今次的應對中,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更顯治理現代化成色
——中國AI模型“盤古”、“伏羲”提前精准預測路徑,為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從政府部門的超前部署,到基層力量的深度參與,香港正以“新思維”破解“新挑戰”。
當暴雨警報響起時,政府的果斷決策、關愛隊的貼心服務、區議員的奔走協調,共同勾畫出“服務民生”的治理圖。這種上下聯動的治理生態,不僅有效應對了今次的極端天氣,更印證了一個真理:以民生為出發點的治理革新,終將轉化為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作者為港澳江蘇昆山聯誼會常務副會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