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燕雄
雅下工程,即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項目,是一項足以改寫全球能源格局的超級工程。該工程採用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模式,計劃建設 5 座梯級電站,預計裝機規模達 6,000 萬千瓦,總投資約 1.2 萬億元人民幣,建設週期超過十年。建成後年發電量將突破 3,000 億度,遠超非洲英加水電樞紐和長江三峽水電站,成為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站與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其影響將輻射全國乃至亞洲。
從能源安全角度看,雅下工程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柱之一。當前我國電力結構中,火電佔比仍高達 63%,每年需進口 5.4 億噸煤炭,花費 3,700 億元,能源供應易受國際地緣政治波動與價格起伏影響。而雅下工程每年提供的 3,000 億度清潔電力,可替代 3%的煤炭發電,直接降低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外部能源受制於人的風險,讓國家能源供應更具自主性與穩定性。從能源結構轉型來看,這部分電力能推動清潔能源佔比提升至 40%,助力提前實現「雙碳」目標,加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經濟層面,工程建設可帶動 20 萬人就業,運營後每年為西藏貢獻 200 億元以上財政收入,減少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同時拉動西藏工業化與整體經濟增長。此外,工程配套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能提升西南邊疆的戰略投送與應急反應能力,強化地緣政治主動權。
該工程的輻射效應已延伸至粵港澳大灣區。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已獲批,預計年送電量達430億千瓦時,未來還可能建設更多外送線路。這對大灣區而言,「西電東送」是能源與發展的雙重紅利:一方面,穩定的清潔電力為大灣區的晶片製造、資料中心等高端產業提供充足能源支撐,破解能源供應瓶頸;另一方面,綠色電力契合大灣區「雙碳」轉型需求,助力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中搶佔先機,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韌性。
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員,香港可深度共用雅下工程帶來的機遇。在能源保障上,清潔電力輸入為香港的資料中心、金融科技等耗電產業解除能源約束,支撐其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工程推動的區域能源一體化,將加速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聯動——比如香港的 AI 研發可依託大灣區充足電力落地應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借助綠色電力降低成本,最終推動香港經濟從傳統支柱向多元創新轉型,在國家戰略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雅下工程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牽動國家發展與區域協同的戰略紐帶,它為大灣區與香港注入的,不僅是清潔電力,更是面向未來的發展底氣與無限可能。
(作者為港澳江蘇昆山聯誼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