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港:港零售業應融合內地電商謀共贏-紫荊網

周文港:港零售業應融合內地電商謀共贏

日期:2025-07-31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周文港

2025年以來香港經濟維持溫和增長趨勢,首季度GDP按年實現3.1%的增長,即使第二季度以來外部市場的挑戰加劇升溫,香港經濟整體依舊保持穩定增長,特區政府維持對全年2%至3%的經濟增長預測。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香港金融業的表現,今年上半年香港股市成交活躍,新股上市的熱潮涌動,IPO集資額重回世界第一,一掃前幾年外界戲稱香港為“國際金融廢墟”的陰霾。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在金融業繁榮的背後,本土消費行業表現令人擔憂。

私人消費開支已連續多個季度在GDP增長中拖後腿,零售業銷貨值更曾連續十幾個月下滑。時至今日,零售業銷售值仍遠低於疫情前,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空置鋪位,無不彰顯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

這一現象的背後,除了因為疫後港人外遊和北上消費熱度持續不減,以及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等因素外,港人日益熱衷網上購物,對線下實體零售市場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衝擊。近期,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內地電商巨頭紛紛布局香港市場,以完全或近乎免運費方式,將香港納入到全國範圍的“包郵區”,香港零售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低價或日用商品的領域難以與之抗衡,導致許多傳統零售店的經營雪上加霜。

在筆者看來,內地電商憑藉雄厚財力大舉進軍香港市場,無疑會對本地傳統零售業形成不小的衝擊。不過,這種依靠鉅額補貼催生的“內卷”現象,究竟能否持續仍有待觀察。面對行業所遭遇的挑戰,社會上有部分聲音期望特區政府要重新考慮派發消費券,以刺激消費、提振市場。然而,就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而言,如何可以負擔這筆大規模的一次性開支,也是社會觀望的。更關鍵的是,倘若本地零售業不能從自身角度出發,切實提升競爭力,即便消費券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刺激效果,極可能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待消費券的效用消退,市場很可能又會重回之前的狀態。

因此,香港業界應視目前的挑戰為動力,牢牢抓住當下的契機,加快推進本地零售業的數位化轉型,充分挖掘併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和自由港的獨特優勢,依託長期積累下來的香港品牌的良好信譽,方能在市場變局中站穩腳跟。

借勢轉型“品牌體驗館”

內地的電商發展起步較早,線下實體零售業轉型的實踐已證明,線上與線下並非彼此對立,融合共生的全渠道新零售模式(O2O)纔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發展方向。

長期以來,香港的許多商場在大衆印象中往往呈現千篇一律面貌,缺乏獨特創意與新穎元素。在網絡經濟時代,商場不得不積極探索,加快轉型成集零售、餐飲、娛樂、文化展覽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體驗空間”,並搭建網絡商城,把部分零售功能遷移至線上。

如此一來,商場有望成為本地居民和遊客競相打卡的熱門場景,從而吸引大量人流到訪,帶動消費增長。

從另一角度而言,本港與其將內地電商視為洪水猛獸,不如藉助其強大勢能,謀求共贏發展。例如,一個可探索的方向是:積極吸引內地電商平台或內地品牌入駐香港設立線下門店,將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商圈的空置街鋪,巧妙轉型為“品牌體驗館”或便捷的“電商自提點”。消費者可在線下體驗館中,感受產品的真實質感與使用效果,然後通過線上下單,既解決了網上購物“看得見摸不着”的痛點,又盤活本地商鋪的閒置資源。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淘寶、小米、京東等已紛紛來港插旗,設立體驗店。

此外,安裝、退換貨與售後維修等,一直是內地電商出海面臨的最大痛點之一,在香港也存在着類似問題。

香港商家可主動尋求與內地電商或品牌企業的合作機會,在香港本地提供安裝、售後退換貨及維修服務,並依託自由港的免稅優勢和靈活性,還可將此業務進一步擴展至海外,建立高效的區域性售後服務中心。

例如,與順豐、京東物流等企業合作,建立集中退換貨處理倉,解決商品返回內地所涉及的關稅與清關難題。從長遠看,香港完全有潛力打造成輻射東南亞的跨境電商樞紐,在內地跨境電商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在融入內地電商生態“分一杯羹”的同時,香港零售業更須主動出擊拓展龐大的內地市場。長期以來,在嚴謹監管和法治保障下,“香港正貨”在食品、保健品、藥品、母嬰用品、奢侈品等領域,對內地消費者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內地消費者把“香港製造”或“香港經銷”視為品質保證。香港深化這一信任優勢,進一步拓展香港品牌在內地市場的發展空間。

港貨“內銷”爭取簡化審批

具體而言,檢討一些過時的政策法規是重要一步,如研究取消實施逾十年的“奶粉限購令”,在確保本地供應充足的前提下,探索更加靈活的銷售機制,充分釋放市場潛力。同時,爭取簡化優質港貨進入內地市場的審批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流通效率。例如,與內地海關及大型電商平台(如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合作,為認證的香港商戶提供“綠色清關”通道及“正品溯源”標籤,確保商品流通過程透明高效,讓內地消費者放心購買香港商品,促進港貨在內地的銷售。

儘管當前香港零售業正深陷寒冬,面臨着諸多的嚴峻挑戰與困境,但只要充分發揮港人靈活應變、善於創新的優勢,探尋在網絡經濟模式下的轉型路徑,絕對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圍。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許正中:熊貓化身“文化使者” 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2025年暑期檔電影票房刷新單日破億最快紀錄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