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曼琪律師,MH,JP
最近,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建議維持通識科必修必考的地位,只是將“獨立專題研究”改為選修。然而,社會一直有聲音指,希望通識科能夠取消原有必考的模式,一來可以降低學生及教師的課程壓力,二來亦能令社會減少對該學科的爭議。
今次發表的諮詢文件,其中一個重點即為改革現行的文憑試通識科。小組建議,通識科要維持必修必考的地位,而“獨立專題研究”則可改為選修,但不選修的考生最高只能獲得第四級成績。事實上,此乃讓人相當失望的建議,亦相信是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不會採用的方案。試想想,如果選擇不做“獨立專題研究”,而只參加最終的筆試,最高的分數就只能是第四級。此種“未打先輸”的形式,問誰會輕易接受?況且,此舉更會令部分考生,不能平等地考取好的成績。
我們明白,“獨立專題研究”過往消耗學生大量的時間,同時亦需要教師持續地進行監督,對學生和教師都構成不少的壓力。與此同時,學生可能由於通識科的專題研究繁重,導致其犧牲原有用於其他科目的時間。事實上,“獨立專題研究”的設計猶如大學課程中的畢業論文,對於大學生來說尚且相當吃力,故中學生能否駕馭亦是多年來關注的焦點之一。
有見及此,部分人士早前建議進行課程改革,將通識科的評分標準限於“合格”及“不合格”,只要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即予以“合格”的成績。此舉將有助減少學生在通識科中的學習壓力,並能釋放更多時間用於其他科目上,為升讀大學後適應本科內容有更好的準備。
早年,當局曾大量培訓通識科老師,以應付推行文憑試後的需要。故此,通識科老師會擔心科目被邊緣化,而使大量通識科的教席面臨裁撤危機。就此,考慮到業界的關注,當局從來沒有方案將通識科予以取締。至於坊間針對改革評分準則的建議,相信是真心希望減輕學習負擔,而其亦不會對教席帶來影響。要知道,更改評分準則不代表不重視相關科目,學校同樣需要有足夠教師對學生授課及指導。
另外,有人指出通識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仔細的課程範圍,教師及學生都需要因時制宜,從時事內容中抽取學習題目。由於許多事情在社會上未有共識,即是俗語所說未有歷史定案,變相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為許多時事資訊作出評價,感覺上有點強人所難。我們希望,學生能學習客觀的批判思維,但現時的通識科硬將時事套入學習範圍內,只會將教師和學生拖入不必要的爭論,亦無助於學習的成效。試想想,對於成年人來說,評價時事分清是非和對與錯,也是一件相當吃力和困難的事,我們又何苦要求每一位中學生,都要成為獨當一面的“時事評論員”呢?
故此,我們希望專責小組能夠關注社會對通識科的憂慮,對課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避免增加教師和學生壓力之餘,也使學生能夠獲得正面和客觀的學習內容。
(本文作者係港區人大代表、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律師行首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