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硕鸣
对于不少德国人来说,3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19点36分,德国公布了关闭边界的规定,使得法兰克福机场约100多架航班受阻,机场就有139名乘客被拒入境,其中包括美国、巴西、加拿大、泰国、新西兰等国的旅客。他们被带到机场过境地带,并被送上下一班返回的飞机上。
一名62岁的德国人在机场不知所措,他的女朋友因为害怕独自面对疫情,因此从泰国来到德国。飞机是德国时间18点起飞的,随后德国就宣布关闭边界的规定。这名德国人表示,他的女友不知在哪里,应该是被送回去了。
德国的邻国波兰更早一步封闭了关口,3月15日,波兰出动军队工兵修筑工事增强波兰、德国边界的过境检查。工兵在公路中央筑起路障,形成了一个坚固的人工隔离带,切断两国陆路交通,波兰的检查非常严格,边防人员盘问每辆车的司机目的地、出行原因以及健康状况。因此德国和波兰交界的A12,靠近勃兰登堡一带堵车一度达60公里,波兰一侧的司机有的预计要等8个小时才能到达关口。

在以往,这种现象在一体化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但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这一切,新冠病毒疫情全球继续蔓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46万宗,死亡病例超过2万宗,欧美各国大难零头各自飞,采取逐步升级的边境控制措施进行抗疫,但同时,全球化也因此受到重创,大难临头欧美各国各自飞,使地缘政治产生变化。世界格局的转变,可能已经悄然开始。
疫情引发全球危机 各国封关自保
自从奥地利在3月11日“打响第一枪”,宣布封锁与意大利的陆路边境后,欧盟封关已成普遍现象,南至葡萄牙、西班牙,中至德国、波兰,北至挪威,东至爱沙尼亚、立陶宛都落实了不同程度的实时封关。欧洲各国开始相继对邻国竖起高墙。由于医疗事务一直不属欧盟建制的管辖范围,因此欧洲各国的抗疫工作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欧洲一体化出现了裂痕。

立陶宛及拉脱维亚居民进出中西欧的必经之路,这些国家分别派出船只、专机及特别列车,到德国撤侨。曾经的欧洲一体化在疫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在全球,不少国家的封关措施都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实时实行的。部分国家甚至禁止本国公民入境,导致全球海陆空一度大乱,从上周开始,南美洲多国先后开始封关,厄瓜多尔甚至宣布该国公民也禁止入境,大量旅客被迫滞留南美各国机场。大洋洲的澳洲和新西兰政府也在3月19日先后宣布,禁止非本国公民及居民入境。在北美,加拿大3月18日与美国同时互相封关,只容许跨境往加拿大上班的美国人,或美国医疗人员入境加拿大。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全国“完全”封城21天,这意味着全球超过26亿人行动被限制,被迫待在家中,3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实施封锁或居家防疫措施,全球掀起前所未有的封关浪潮,但这并不算结束,多个国家还在继续加强封关措施。
物流交通受阻,全球化被切割
封关后,各国抗疫也开始“各扫门前雪”,对于防疫物资也开始管制。在欧洲,法国和德国首先禁止口罩和防护设备出口,期间还发生了德国多次扣押瑞士防疫物资的情况。哪怕这些封关政策会伤及盟国及近邻,各国为控制疫情也在所不惜。
疫情导致国际贸易也大幅压缩,整个供应链受到影响,由于中国工厂停摆了一个多月,美国和印度的制药厂几乎要停工;德国汽车的某个零件完全依赖意大利供应,疫情导致德国汽车厂生产暂停。全球化本来的优点是减少重复建设以降低成本,但在这次疫情中,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地区或某一专门化工厂的影响,已经浮现出来。
据路透社报导,安联旗下贸易信保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发表报告,预计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全球绝大多数发达及新兴经济体上半年将出现急剧衰退,全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亦由原来预估的2.4%降至0.8%。基于全球多国采取更严厉封关措施,对全球贸易一整个季度的影响料达7,720亿美元。
其中,欧美及中国封关对全球出口影响每月达3,170亿美元,快速地冲击全球货物及服务贸易,并干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全球化致命一击。
在中国,外贸行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欧美疫情形势变化迅速,品牌纷纷取消或收缩外贸订单规模,使得刚刚复工的外贸行业陷入冰点。据财新网报导,多数接受访问的外贸企业倍感无助:“欧洲市场全面歇火”、“行情很不好,全世界感觉要瘫痪了”、“整体可能比08年还严重”。
浙江义乌一家首饰加工厂的业主表示,处于春夏之交的3月是历年订单高峰,甚至秋冬订单也开始预定。可是,受到疫情影响,“全年来看可能30%到40%的订单会没有”。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双重打击更大,一是这些国家往往医疗系统落后,因为缺乏专业医务人员和仪器,难以应对疫情,二是一些国家作为原料出产地,或是因为工资低廉而成为制造业生产地,但生产链条却因为疫情阻断而停工停产,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球进入“反全球化”时代
可以说,目前全球进入了一场特殊的“世界大战”,没有战壕和炮火,“敌人”是肉眼难以捕捉到的病毒。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与全球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正遭受最大的损失,各国纷纷采取封锁、减少贸易互动等“反全球化”的对策来因应,和近年流行的民粹潮流达到共振。全球化时代仿佛一夜之间被终结了。
有分析认为,疫情会导致未来各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是往回走,强调民族和国家的至高无上,边境控制成为常态,敌视外界的情况会不断出现;另一种是主张更为积极的国际合作,走新世界主义的路径。这两种态度,会不断出现在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并在内政和外交事务上的不同问题上展开博弈。反全球化的时代或已到来。
丹麦似乎成为了一个“往回走”的典型例子,3月14日,当中国外交部长向丹麦首相致慰问电,并表示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时,丹麦首相却表示,虽然暂时关闭了国境,但是丹麦的人权和自由没有受到干涉,不需要中方提供任何说明,称丹麦有能力独自战胜这场疫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缘政治格局也出现了重组,例如,面对意大利的疫情,欧洲国家一开始都不管不问,不施加援手,而中国率先向意大利伸出救援之手。一架满载呼吸机及20万只口罩的飞机和数名曾在武汉参与救治病患的医生抵达罗马。
中国为意大利送去援助物资

俄罗斯也紧随中国。普京亲自下达的指令,3月22日起,九架军机先后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南部的普拉提卡迪-马雷空军基地,军机上除载有口罩,手套之外,还有上百名极其优秀的军事医疗专家,病毒学家和流行病专家。后来,意大利外长多次含蓄地表示:意大利真正的朋友不再是传统欧洲盟国。
“反全球化”在美国也有体现,有观点认为,美国光顾着和中国互怼,以往的领导力却消失不见了。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国际安全分析师梅杰(Claudia Major)说,这次危机证实了美国的政治领导力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没有美国的全球领导力,也没有美国模式”。梅杰称,与此相反,美国的机构“似乎无法应对国内的疫情。”
“美国不再是一个慷慨的全球领导者”,《纽约时报》23日称,随着新冠病毒危机在世界各地不断升级,美国正在进一步后退,放弃自己长期以来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美国曾是一个慷慨的全球领导者,在全球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雄心勃勃地协调多国进行应对。
尽管如此,一些观点还是对当今的全球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教授认为,由于疫情的发展,国际贸易来往、人员交流大幅减少,再加上一些人推波助澜,对全球化构成严重冲击。但这是短期效应,因为贸易是互补余缺、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快捷便宜,这两个因素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大势,人们不会拒绝全球化。
不过,贾庆国也认为,疫情肯定会加速世界局势的重构进程,曾经的美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一直在“东升西降”,这次疫情对北大西洋联盟和欧盟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他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方国家,只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东升西降”的势头不会改变,而此次疫情再一次加速了这种趋势。
作者為超讯国际传媒集团总编辑,香港资深媒体人、凤凰卫视评论嘉宾,亚洲最佳记者
来源:硕鸣灼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