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倫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為了堵塞香港帶來的國家安全漏洞,訂立國安相關法規絕對合情合理合法。可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下週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卻引起了部分香港市民的擔憂,筆者認為主因是香港人普遍缺乏愛國意識。
一直以來,香港青年缺乏愛國教育,加上經常接收到抹黑內地的資訊,令他們對自身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低下,從而抗拒內地。2019年底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引導他們增強對國家及中華文化的認同。若要在香港成功推動愛國思想教育必須採用創新方法,筆者認為可從三方面落實。
首先,為香港青年建立清晰的上流階梯,讓他們共享利益及獲得榮譽。香港有不少交流團希望透過參觀知名企業,讓青年了解祖國的快速發展。可是,這些高大上的企業跟青年自身沒有太大關係,難以令他們為中國人身分而感到驕傲。要是政府能協助他們加入內地的大企業,親身體會內地工作發展前景。與此同時,讓他們列席重要的省市會議、獲得委員身分或獎項,將他們跟祖國關係拉近,成為「命運共同體」,青年便會從心底展現出愛國想法。
其次,以青年認同的手法推廣推動愛國教育。近年,貴州、雲南、潮汕等地區都建立了大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甚至有紅色文化的旅遊路線,可是表達手法未能切合香港青年的口味。社會各界要進一步利用好這些資源,吸引青年主動接觸,而故宮的做法便是一個可參考的例子。早前,故宮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皇帝文創商品,青年爭相購買令多款產品斷貨。同樣道理,愛國主義基地能推出畫風吸引的漫畫,以真實歷史結合虛構人物創造故事,打入年輕人市場,並推出相關精品,將愛國思想融入他們生活當中。
最後,利用好香港建制青年資源,促進中立青年的成長。從2019年的亂象中,我們可以發現香港青年的價值觀容易受同儕影響,青年需要的是和他們身分相符、同聲同氣的朋友。香港社團舉辦的活動非常多,但因為全職員工人手有限,缺乏活動後的跟進工作。社會各界能嘗試凝聚一班熱心推廣愛國主義的平民階層青年,讓每人獲分配一至兩位中立青年進行跟進,慢慢雙方成為朋友。以朋友的關係循循善誘,教導青年愛國,並逐步擴大受眾範圍。
經歷反送中亂象和新冠疫情後,香港社會已經無法承受黑暴再次搗亂,因此「港版國安法」必須盡快訂立。只有社會各界一同以具成效的方式推動愛國思想教育和傳承中華文化,這樣才可令青年盲目對抗的問題得以解決,使「一國兩制」繼續全面準確貫徹,讓香港往後發展更為順暢。
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