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元
作為一個東方經濟大國和地理空間大國,中國貨幣隨跨境貿易走向全球,擠身國際,史海沉鉤,自古早有痕跡。早在西元1206年—1368年蒙元帝國時期,東方中國聯通世界的古絲綢之路得以全線貫通,遠至歐洲和西亞腹地。當時中國已開始實行與白銀掛鉤的蒙元紙幣發行制度,促進了古絲綢之路跨境貿易的發展。至明代初期,以中國為中心的『銀本位制』貨幣結算形態已基本形成,白銀成為國際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主要支付手段。
到明朝中葉的西元1530年~1570年白銀結算更達到鼎盛時期。白銀亦成為大明王朝國庫的重要金融兌付儲備,隨著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絲綢、陶瓷、紙張等東方優勢資源貨品大量出口歐美和東南亞各國。全球各地的白銀迅速向東方的中國彙聚,源源不絕的白銀流向大明王朝,更刺激了明代手工製造業,航運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當時明朝因跨境貨物貿易結算而進口儲備的白銀就高達6萬噸之多,約占全球有記錄以來白銀產量的1/2。至此,全球基本形成以白銀結算為基礎的國際貿易支付體系,明朝出口日本、歐洲和美洲的海外市場不斷拓展且貨物出口量巨大,所以大量白銀又從歐洲沿『絲綢之路』貿易通道回流到東方。當時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熱土與國際金融的中心。
西元1640年,由於全球『白銀』大量周轉於國際貿易流通環節,而未能進入歐洲實體經濟,促進歐州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歐洲爆發16世紀最嚴重經濟危機和歷史上首次為爭奪白銀的貨幣戰爭。也間接影響到明朝的財政儲備,搭載白銀回流明朝的商船逐步減少,白銀進口量日益銳減,來源於日本的白銀迅速減少2/3,歐洲來源白銀也減少1/2。試想,如果當時大明王朝能及時調整國際貿易結算機制,再次深化實施貨幣金融體制改革,例如:在鼎盛時期錨定巨額『白銀財政儲備』,發行大明鈔票,『明鈔』定能成為當時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而穩定和促進全球經濟與金融的發展。那麼世界近代金融史上最早的國際貨幣錨定就不會是後來的『金本位制』貨幣結算的英鎊和美元;而是中國首創的『銀本位制』的『大明貨幣』,或稱之為:『明鈔』。
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西元1643年大明王朝財政陷入空前嚴重的赤字危機,國庫白銀已嚴重短缺空虛,明王朝綢繆再次發行與白銀掛鉤的紙幣沒能獲得成功,而最終錯過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金融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歐洲則在首次白銀貨幣戰爭中贏得了重建全球金融秩序的歷史機遇,現代國際貿易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雛形——歐洲『金本位制』隨之孕育誕生。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崛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國家,1821年就採用了與黃金掛鉤的金本位貨幣結算制度,1880年至1914年歐美各國貨幣與黃金掛鉤的『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並迅速達至鼎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發起創立的英鎊掛鉤黃金的『金本位制』隨著之瓦解。
美元錨定黃金,結算全球貨幣的時代來臨。1971年8月,因歐洲金融泡沫氾濫與美國經濟危機頻頻爆發,導致1944年形成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金本位制』解體,美元獨大成為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全球主要貨幣仍與美元掛鉤,而美元繼續錨定『黃金』,儲備大量黃金,以備兌發行美元貨幣,『美聯儲』之意即為:儲備黃金備兌美元。所以美國可以隨意大量印鈔,並定價、結算全球資產和國際貿易,進而逐步奠定了美國在世界的金融霸主和軍事霸權地位。因此美國也是迄今儲備黃金最多的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已完成一系列經濟改革與市場開放的創舉,GDP年均增速超過8%,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同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經濟重要動力引擎,為新時代人民幣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金融基礎,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已加入SDR(國際特別提款權),並成為日俄及歐洲國家的主要儲備貨幣。在新一輪中國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共融共用,合作共建,互惠共贏的大趨勢下,今天中國的人民幣正乘著『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港(區)的東方快車,迅速駛向世界各國經濟與金融舞臺的中心,並將成為新世紀最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與儲備貨幣之一,這是世界金融發展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大勢所趨!
作者為香港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香江智匯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