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浩賢
香港政府統計處在不久前公布,3月至5月的失業率為5.9%,創逾15年新高;就業不足率3.5%,為接近17年來的高位。其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的失業率升至10.6%,更為自2003年受沙士沉重打擊後的新高位,就業不足率升至6.3%,建造業情況惡化,運輸業、資訊及通訊業、教育業、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的勞工市場也轉弱。另外澳門統計局早前亦公佈其2020年首季度失業率為2.1%,為近8年來的新高。經濟的對外停頓,造成港澳兩地旅遊業界基本在新冠肺炎期間處於近乎停工停業,飛機航班數目鋭減、兩地往來的船公司航線停止、陸上關卡出入亦有限度服務,對於香港及澳門的外向型旅遊經濟體影響深遠、情況絕對令人擔憂。
隨著疫情全球化影響之下,各國都有相類似的封關人流控制措施,但停擺政策影響國民經濟太大,難以持久。在疫情總體受控的國家近日亦逐步開放本地市場,期望先以本土消費支撐產業。專家預期經濟長期停滯或單靠本地支撐,長遠根本無法支持地方基本行業經濟、保障就業工作,更別說全面復甦了。有見及此, 有些國家已經就疫情喘定後如何放寬出入境限制制定政策。其中澳洲和紐西蘭在5月份更表示正研究建立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 概念,即繼續禁止其他國家人士入境,但澳紐兩地民眾則恢復往來。其後歐洲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早亦宣布建立波羅的海「旅遊氣泡」,三國將促成起互開邊界,就近地區建成氣泡、利用氣泡擴大擴充的特色從以帶動區域經濟。
其實港澳在全球的防疫工作上是首屈一指的,澳門本身已經連續七十多天沒有新的病例個案,香港雖有單獨案例但基本上都屬於境外輸入。有見及此,兩地政府之後必須逐步推動經濟分批復甦。有些國家地方人口基數大,可以用推動本土經濟、社區經濟等短時間渡過難關,但港澳地區都是外向型旅遊經濟體,單單依靠本地消費模式不可能支撐地區經濟發展,旅遊氣泡的理念正符合港澳地區復甦社會活動及旅遊經濟重要元素。
具體推動港澳地區及逐步擴大區域旅遊氣泡的新模式,政府方面應該研究:
1. 隨著香港的健康碼(Healthy Code)政策及實操快將出台,港澳政府加快測試健康碼通關流程。開始可以先使用提早預約及每天限制人數方式,之後逐步增加及漸進放開,並且規劃好以珠海、深圳、香港及澳門為基礎城市,利用現有四地已經逐漸成熟的健康碼制度,開通四個防疫上較佳的城市間聯通,四地可以在健康碼互聯下同步免除14天隔離的規定,使港澳、珠深之間實現正常互動往來,這樣才真正能拉動基礎本地消費及逐步開放旅遊產業,真正的透過氣泡概念包圍保護好城市互通。
2. 第二階段建議粵港澳三地把大灣區納入整個旅遊氣泡的範圍之內,灣區9+2的城市群之間人員能流通順暢,也是都市群經濟最大向心力。隨著首階段四市逐步放開基礎良好下,利用好健康碼灣區化正是擴大氣泡保障衞安的可行方案。
3. 旅遊氣泡最重要的是以相鄰地區為中心,並且保護好氣泡內區域而逐漸恢復旅遊經濟,第三階段可考慮亞洲區域的日本、新加坡、台灣、印尼、越南及泰國等疫情受控的地點。前提是國與國之間健康互認機制要制定好,並且透過醫療保險等預先準備,各個地區要認可核酸檢測之後的結果並且有安全出行(Fit For Travel) 的証明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國與國之間旅游復甦、並且適應好新常態之下未來旅遊出行的新模式。
國際民航組織早前發言,全球航空旅遊的全面恢復可能要到2023年。筆者認為不管恢復要多長時間,恢復航空旅遊的主要推力在於政府要持續做好城市防疫衞生之餘,同步要逐漸恢復出行旅遊的信心及建立國際標準。以封關促防疫是短期防守的辦法,但長期經濟停滯狀態將不可行。疫情後新常態經濟及社會模式將是每一個政府避不䦕的議題,誰能先行一步找到新辦法、先試出新的經驗、新旅遊方略,誰就能在全球經濟復甦上找到新出路。旅遊氣泡正好是以區域經濟概念恢復好旅遊經濟常態化。期待港澳兩地政府盡快因勢而行,為恢復好經濟保就業能跨越疫情困境,為社會真正迎來新機。
作者為粵港澳大灣區航空交流協會主席、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