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問題從沒像今年這麼引人注目!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其影響,不少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特別是哈薩克斯坦、越南等國開始宣布限制小麥、大米出口,從而一度造成了全球糧食安全恐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文|北京 王廣友
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近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讓全球面臨嚴重饑餓的人數將近翻一番。該機構負責人提醒說,一場“全球人道主義災難”隱隱逼近。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也認為,“我們處在‘饑餓瘟疫’的邊緣”。世界糧食計劃署預測面臨“糧食嚴重缺乏保障”的人數將急劇增長。受新冠疫情衝擊,今年面臨糧食緊缺的人數可能由去年的1.35億人增加到2.65億人。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究竟如何保障?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傳遞出中國糧安農穩的權威聲音——“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裡。”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擲地有聲地回答:我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穀、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產量,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多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今年自疫情爆發之後,中國政府就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措施穩住糧食生產,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些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9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2010年以來,我們國家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而且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庫存是充足的,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不少城市成品糧,包括麵粉、大米的市場供應能力都在30天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符合國家國情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從此次應對新冠疫情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來講做到了“四個有”,即保障體系有支撐、市場波動有監測、應對變化有預案、保供穩市有責任。
中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包括了糧食庫存的構成,具體情況主要分三大類:一是政府儲備、二是政策性庫存、三是企業商品庫存。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這部分通常不統計在庫存範圍內。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這是我們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比如說,地方儲備糧就是按照能夠滿足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建立的。政策性庫存是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這部分庫存數量相當可觀,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周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入統企業有4萬多家,這部分庫存規模數量也不小。
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加強市場糧源調度,有序組織拍賣政策性糧源,有效保障了市場需求。目前為止,沒有動用過中央儲備糧,除了個別市縣,絕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動用過地方儲備糧。
多項超常規措施大力穩糧食生產
多年來,中國糧食均產量豐、庫存足,儘管前一階段內地疫情嚴重,但市場上的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都是貨足價穩,老百姓家裡都是米麵無憂。今年,國家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採取了超常規措施來穩住糧食生產,新出台的很多措施更加惠農。
在春耕生產的關鍵節點,中央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及時下發了《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指導各地分區分級恢復農業生產秩序,確保不誤農時春耕備耕,穩住春播糧食面積。二是在春播大面積展開前,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及時將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人民政府,把穩定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今年全年糧食面積的穩定。三是在農民選種備肥的關鍵時候,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來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
東北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這些惠農補貼的資金規模總體是穩定的,而且繼續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並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在當前國家財力相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政策能夠保持穩定,有的還能有所增加。
此外,糧食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近年來,立足於中國國情、民情和農情,按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糧食結構,解決14億人的吃飽飯和吃好飯的問題。
政策對頭,效果立竿見影。今年糧食種植意向面積是穩中略增的,目前,夏糧長勢較好,豐收有基礎,春播進展總體順利,糧食生產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局。只要責任壓得實、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穩住今年糧食生產,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應該沒有問題。
今年的糧食生產“穩”字當頭,核心是穩定糧食面積,結構調整就是在糧食內部的品種結構進行優化,不減少糧食面積。稻穀、小麥仍是8億畝,今年將繼續保持穩定,而且擴大雙季稻,穩定玉米。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優品質結構,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在結構調整當中,還有一個有關土地的輪作休耕問題。今年要繼續開展輪作休耕,但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今年擴大輪作、減少休耕,輪作繼續以種植糧食為主,休耕有一部分是減少了,有一部分還在休,主要在地下水超採區繼續實施,華北地下水漏鬥區還要繼續休耕。
從糧食結構上看,重點是保口糧。目前,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的面積基本穩定在8億畝。現在我國14億人口,基本上是2個人有一畝以上的口糧田,一畝地平均產量800斤,現在人均口糧消費150公斤,口糧生產完全有保障。
從品種產需情況上看,小麥是產需平衡有餘,稻穀是產大於需。玉米前幾年庫存比較高,經過連續幾年的調整,目前面積穩定在6億畝以上,產需處於緊平衡的狀態。大豆產需缺口較大,近幾年面積持續增加,去年恢復到歷史上較高水平,恢復到1.4億畝,這是2005年以後的較高水平,但是還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的部分缺口。
有充分調控手段平抑外部對糧食影響
自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糧食產能建設,為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就能產得出、供得上,圍繞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種、良機、良技四個關鍵點。
一是良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建設好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快建設“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到今年將建到8億畝。
二是良種。近些年持續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為滿足人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的需要,現在正加快培育推廣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品質優良的新品種,增加綠色優質糧食供應。
三是良機。目前小麥耕種收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插環節還有一些薄弱點,正在加快科研攻關和試驗示範。同時,針對我國地形地貌多樣的特點,加快研發複合型農機裝備、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農機具。
四是良技。這些年,國家糧食增產主要得益於單產提高,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今年國家將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的示範縣、示範村鎮,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繼續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給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
和其他行業一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業生產尤其是春耕生產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調度情況看,目前的春耕生產秩序基本恢復了正常。
從春季田間管理看,夏糧主產區正有力有序推進“奮戰一百天奪夏糧豐收行動”,加強分類管理,組織農民下田,澆水施肥、除草打藥、防病治蟲,這些田管措施落實得比較到位。加上土壤的墒情比較好,主產區夏糧的長勢好於上年,也好於常年。專家分析,如果後期不出現極端天氣,今年夏糧豐收有希望、有基礎。
從農資供應情況看,目前農資企業的復工率98%、復產率90%,均高於去年同期水平。基層門店,就是農資經營門店的開業率也達到96%,農資下擺入戶的比例80%,做到了農資供應充足、運輸基本暢通、價格總體穩定。
目前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受此影響,近期國際糧食價格有所上漲,對此我們應該冷靜理性看待。據了解,當前世界糧食供給是充足的,2019年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為34.7億噸,總需求量為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庫存消費比近30%。因此,從全球供應總量來看,不存在短缺問題。
近期國際糧價上漲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費的影響,而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糧價的影響十分有限。3月份以來,中國大米零售價每公斤6.6元,麵粉零售價每公斤3.95元,價格基本保持在穩定狀態,市場供應平穩。最重要的是我國小麥、稻穀庫存充足,一旦糧食市場出現波動,目前國家有充分的調控手段進行平抑,完全有能力應對外部影響。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0年7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3/r3OTgqqV2ga6iENapJHKjGIbVxPIu8Td5Ck.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糧食安全問題從沒像今年這麼引人注目!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其影響,不少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特別是哈薩克斯坦、越南等國開始宣布限制小麥、大米出口,從而一度造成了全球糧食安全恐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文|北京 王廣友
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近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讓全球面臨嚴重饑餓的人數將近翻一番。該機構負責人提醒說,一場“全球人道主義災難”隱隱逼近。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也認為,“我們處在‘饑餓瘟疫’的邊緣”。世界糧食計劃署預測面臨“糧食嚴重缺乏保障”的人數將急劇增長。受新冠疫情衝擊,今年面臨糧食緊缺的人數可能由去年的1.35億人增加到2.65億人。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究竟如何保障?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傳遞出中國糧安農穩的權威聲音——“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裡。”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擲地有聲地回答:我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穀、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產量,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多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今年自疫情爆發之後,中國政府就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措施穩住糧食生產,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些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9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2010年以來,我們國家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而且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庫存是充足的,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不少城市成品糧,包括麵粉、大米的市場供應能力都在30天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符合國家國情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從此次應對新冠疫情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來講做到了“四個有”,即保障體系有支撐、市場波動有監測、應對變化有預案、保供穩市有責任。
中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包括了糧食庫存的構成,具體情況主要分三大類:一是政府儲備、二是政策性庫存、三是企業商品庫存。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這部分通常不統計在庫存範圍內。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這是我們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比如說,地方儲備糧就是按照能夠滿足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建立的。政策性庫存是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這部分庫存數量相當可觀,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周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入統企業有4萬多家,這部分庫存規模數量也不小。
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加強市場糧源調度,有序組織拍賣政策性糧源,有效保障了市場需求。目前為止,沒有動用過中央儲備糧,除了個別市縣,絕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動用過地方儲備糧。
多項超常規措施大力穩糧食生產
多年來,中國糧食均產量豐、庫存足,儘管前一階段內地疫情嚴重,但市場上的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都是貨足價穩,老百姓家裡都是米麵無憂。今年,國家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採取了超常規措施來穩住糧食生產,新出台的很多措施更加惠農。
在春耕生產的關鍵節點,中央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及時下發了《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指導各地分區分級恢復農業生產秩序,確保不誤農時春耕備耕,穩住春播糧食面積。二是在春播大面積展開前,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及時將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人民政府,把穩定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今年全年糧食面積的穩定。三是在農民選種備肥的關鍵時候,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來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
東北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這些惠農補貼的資金規模總體是穩定的,而且繼續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並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在當前國家財力相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政策能夠保持穩定,有的還能有所增加。
此外,糧食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近年來,立足於中國國情、民情和農情,按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糧食結構,解決14億人的吃飽飯和吃好飯的問題。
政策對頭,效果立竿見影。今年糧食種植意向面積是穩中略增的,目前,夏糧長勢較好,豐收有基礎,春播進展總體順利,糧食生產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局。只要責任壓得實、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穩住今年糧食生產,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應該沒有問題。
今年的糧食生產“穩”字當頭,核心是穩定糧食面積,結構調整就是在糧食內部的品種結構進行優化,不減少糧食面積。稻穀、小麥仍是8億畝,今年將繼續保持穩定,而且擴大雙季稻,穩定玉米。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優品質結構,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在結構調整當中,還有一個有關土地的輪作休耕問題。今年要繼續開展輪作休耕,但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今年擴大輪作、減少休耕,輪作繼續以種植糧食為主,休耕有一部分是減少了,有一部分還在休,主要在地下水超採區繼續實施,華北地下水漏鬥區還要繼續休耕。
從糧食結構上看,重點是保口糧。目前,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的面積基本穩定在8億畝。現在我國14億人口,基本上是2個人有一畝以上的口糧田,一畝地平均產量800斤,現在人均口糧消費150公斤,口糧生產完全有保障。
從品種產需情況上看,小麥是產需平衡有餘,稻穀是產大於需。玉米前幾年庫存比較高,經過連續幾年的調整,目前面積穩定在6億畝以上,產需處於緊平衡的狀態。大豆產需缺口較大,近幾年面積持續增加,去年恢復到歷史上較高水平,恢復到1.4億畝,這是2005年以後的較高水平,但是還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的部分缺口。
有充分調控手段平抑外部對糧食影響
自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糧食產能建設,為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就能產得出、供得上,圍繞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種、良機、良技四個關鍵點。
一是良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建設好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快建設“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到今年將建到8億畝。
二是良種。近些年持續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為滿足人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的需要,現在正加快培育推廣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品質優良的新品種,增加綠色優質糧食供應。
三是良機。目前小麥耕種收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插環節還有一些薄弱點,正在加快科研攻關和試驗示範。同時,針對我國地形地貌多樣的特點,加快研發複合型農機裝備、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農機具。
四是良技。這些年,國家糧食增產主要得益於單產提高,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今年國家將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的示範縣、示範村鎮,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繼續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給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
和其他行業一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業生產尤其是春耕生產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調度情況看,目前的春耕生產秩序基本恢復了正常。
從春季田間管理看,夏糧主產區正有力有序推進“奮戰一百天奪夏糧豐收行動”,加強分類管理,組織農民下田,澆水施肥、除草打藥、防病治蟲,這些田管措施落實得比較到位。加上土壤的墒情比較好,主產區夏糧的長勢好於上年,也好於常年。專家分析,如果後期不出現極端天氣,今年夏糧豐收有希望、有基礎。
從農資供應情況看,目前農資企業的復工率98%、復產率90%,均高於去年同期水平。基層門店,就是農資經營門店的開業率也達到96%,農資下擺入戶的比例80%,做到了農資供應充足、運輸基本暢通、價格總體穩定。
目前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受此影響,近期國際糧食價格有所上漲,對此我們應該冷靜理性看待。據了解,當前世界糧食供給是充足的,2019年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為34.7億噸,總需求量為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庫存消費比近30%。因此,從全球供應總量來看,不存在短缺問題。
近期國際糧價上漲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費的影響,而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糧價的影響十分有限。3月份以來,中國大米零售價每公斤6.6元,麵粉零售價每公斤3.95元,價格基本保持在穩定狀態,市場供應平穩。最重要的是我國小麥、稻穀庫存充足,一旦糧食市場出現波動,目前國家有充分的調控手段進行平抑,完全有能力應對外部影響。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0年7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3/r3OTgqqV2ga6iENapJHKjGIbVxPIu8Td5Ck.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