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元
14世紀中葉肆虐整個歐洲的“黒死病”瘟疫,持續長達數十年之久,阻滯了蒙元大軍西進的步伐,也為歐洲經濟災後重建與迅速復蘇贏的了寶貴時機。歐洲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和軸心。
西元1492年8月2日,世界並未出現如俄羅斯人所預言“世界末日”(1492年9月2日)的到來。相反卻給歐洲冒險家們楊帆遠航,去開闢新的航道,發現新的陸地和市場,創造了新的機遇。儘管他們比中國大明王朝的鄭和首次下西洋(西元1405年)晚了近一個世紀。但瘟疫過後,促動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變革,及生產要素的重構,使歐洲看到了對未知東方的神秘嚮往與海洋崛起的希望。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帥先沿西部海域,向著東方出發了。結果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西元1520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沿東方航線出發穿越印度洋,直達馬六甲海峽和中國的廣州港。至此,歐洲已不再是東方絲綢之路的邊沿或終端市場,而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西班牙與葡萄牙成歐洲最早崛起的兩個海洋霸主。
根據歷史的演進軌跡,通常全球性瘟疫過後的未來十幾,二十年,世界經濟會迎來一個變革與復興的時期。人口結構,飲食結構,生產結構和勞動力要素配置都會帶來新的變化。經濟資源會借助新興或重建貿易管道的暢通,及海外市場的活躍而快速流動,刺激區域經濟的快速復蘇與發展。而短期內靠刺激內需提振經濟的效果不會太明顯,因為疫災過後各國經濟陷入嚴重通縮,收入水準大幅下降,本土購買力趨於疲弱,甚至因刺激恢復生產,而造成短期產生供應過剩。因此各國經濟災後恢復的主要動力,還是要靠國際貿易通道的複元與交易市場的啟動,重啟和強化國際經濟迴圈,而非主要依賴“內循環”。
例如,14世紀中葉爆發的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銳減超過1/3,內需極度委靡,本土技師、工匠、勞力大量減少,歐洲各國所以必須尋求新的海外市場與經濟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西班牙與葡萄牙航海家的新發現,其海外殖民地及貿易市場也得以大幅拓展,從而加速了歐洲經濟的整體復蘇。
西元1571年西班牙人建立了“馬尼拉城”,並使其很快發展成為頗具規模和連結東方亞洲、中國與西方歐美的重要戰略經濟節點與貨物、白銀的中轉站。大量中國和東南亞貨物被運往西方市場,歐洲成為國際貿易黃金白銀的交易結算中心(出現貴金屬交易所雛形)。16世紀中葉,因明朝生產力強勁,海外出口市場需求龐大,每年有數百噸白銀沿著貿易通道由海上回流到亞洲和中國大明王朝。西元1600年—1643年間,明朝國庫白銀增長達4倍以上。並首次出現因貴金屬匯率失衡的“套匯”交易,在東方白銀的含金量更高(約6:1),能買到比中亞和歐洲更多的貨物。遺憾的是,大明王朝沒能抓住這一次“錨定白銀”發行紙幣的財政金融改革機會,否則,世界金融貨幣史將會改寫。
回望14世紀中“黑色瘟疫”的發展與今日的全球新冠大流行也極為相似,世衛專家估計病毒會與人類共生,可能將持續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短期內寄希望於刺激內需或內迴圈,以全面啟動本土經濟難度較大。各國還是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拋棄孤立自閉的思維,全面加強合作,在新冠疫情有效控制後,互為開放雙邊或多邊市場,恢復暢通貿易管道,促進全球經濟的整體儘快複元。而非如美國霸權一味的封鎖、打壓與制裁。因為,逆全球化是歷史的倒退,也是沒有希望的。
作者為香港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香江智匯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