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數據,二季度中國GDP增長3.2%,扭轉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一季度經濟增速大幅度下降6.8%的走勢,成為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首個經濟全面恢復增長的國家。未來中國經濟的復蘇前景,依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帶來的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國際局勢動蕩等多方面挑戰,但也有潛在增長能力高、需求基礎堅實、技術進步強勁和宏觀調控政策有力等多方面積極因素支撐,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依然會保持較為強勁的復蘇勢頭。
文|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 李建偉
中國經濟已全面恢復增長
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增速在2020年一季度曾深度下滑,GDP、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下降6.8%、3.2%、9.6%和5.2%,部分行業增加值增速出現斷崖式下降,如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增速下降17.8%,住宿餐飲業下降了35.3%。
三月份以後,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擴散,並適時適度復工復產,成功實現了疫情有效防控與經濟社會有序恢復正常運行的良好局面。三月份以來,多數地區確診病例清零、新增病例連續為零,少數地區因境外輸入等原因出現小規模聚集性確診病例並迅速得到控制,各行各業在精準防控疫情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經濟社會恢復有序運行良好秩序。二季度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均恢復增長,GDP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2%、3.3%、4.7%和1.9%,各行各業中,只有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為防止疫情反彈受限制的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增速仍處於下降狀態,同比增速下降18%,但降幅比一季度縮小了17.3%,其他行業均恢復正增長,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恢復快速增長態勢,上半年增加值分別增長4.5%和8.4%。
中國經濟復蘇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社會百年未遇的最嚴重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及世界經濟的衝擊之大、危害之深,是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最大的一次。從當前疫情防控態勢看,中國、韓國等國家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遏制,歐洲疫情擴散勢頭趨於弱化,但美國、印度、俄羅斯以及巴西等拉美國家疫情還在快速擴散之中。根據各國科學家及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即使各國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年底進入冬季之後疫情再次復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下半年中國及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依然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受疫情衝擊影響,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和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二季度及下半年經濟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深度下滑,國際貿易也會因此出現大幅度下降。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分別下降5.2%和13.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歐元區、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分別下降4.95%、10.24%和2.99%。在全球經濟與貿易大幅度衰退情況下,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特別是對外貿易必然會受到巨大衝擊。
美國疫情防控不力和政客為推卸責任進行的“甩鍋”行為,“美國優先”政策主導下施行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打壓行為,無疑會讓本已疲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是中國及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的第二大挑戰。為阻斷疫情傳播鏈、防控疫情擴散,各國之間採取了交通管制等限制人流物流的必要舉措,各國內部採取了保持社交距離、停工限產等防控舉措,全球產業供應鏈本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與影響,只要全球疫情沒有得到有效管控,下半年全球產業供應鏈就難以得到完全恢復,全球經濟復蘇就會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美國為了確保其全球技術領先地位,對中國華為等高新技術產業進行限制元器件供應、技術封鎖等打壓措施,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可能阻斷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技術進步的內在發展勢頭,但在短期內無疑會影響5G等高新技術產業鏈的正常運轉,對包括美國相關企業在內的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造成負面衝擊。
除了疫情衝擊和外部發展環境複雜化帶來的挑戰之外,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許多內部挑戰。歷經四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已進入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重大轉型發展階段,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偏大、人口快速老齡化、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與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後發優勢弱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工業化後期各國轉型發展中都會遇到,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使部分難題更為凸顯。譬如受疫情衝擊影響,今年中國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會更加突出,即一方面中國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企業招工難問題日漸突出,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招工需求下降,今年又是大學生畢業人數最高的一年,規模達到了874萬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更加突出,多數院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都大幅度下降。國家已出台的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鼓勵中小企業穩崗政策、部分地區政府擴大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公務員招收規模等措施,會部分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但更多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還需依靠下半年經濟增速回升、企業用工需求擴大解決。
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依然將保持較快回升態勢
儘管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內外部挑戰,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強勁,良好的自主創新發展勢頭、堅實的內需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配套生產能力,以及已經出台的強有力宏觀調控政策措施,能夠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複雜化帶來的負面衝擊,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回升態勢,全年經濟能夠實現超過2%的正增長。
一是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增長潛力。任何一國在經過長期持續高速增長之後,隨著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後發優勢逐步弱化,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都會逐步下降。分析表明,未來中國勞動力供給規模會不斷減少,15歲到64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將從2018年的99,357萬人下降到2025年的95,056萬人和2035年的86,237萬人,勞動力供給規模將從2018年的76,134萬人下降到2025年的71,808萬人和2035年的64,496萬人。
在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的同時,支撐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後發優勢也會不斷弱化,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成熟技術的空間日漸縮小,但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支持下,中國技術進步特別是勞動生產率還會持續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會不斷下降,但仍保持較高水平,預計將從2019年的6.2%回調到2025年的5.4%和2035年的3.9%。與過去四十年中國高達10%左右的經濟增速相比,未來經濟潛在增長率相對較低,但仍會大幅度高於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
二是中國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內在動力強勁。技術進步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無論技術創新由哪個國家率先完成,都會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動力。二戰後美國匯集全球精英人才,歷經積累沉澱,成為全球技術創新領先國家,其技術創新不僅奠定了美國經濟領先的基礎,也成為其他國家的重要技術來源和發展動力,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後發國家,經濟發展早期的技術進步很大程度上受益於以美國為主的發達經濟體成熟技術的外溢效應。
在歷經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積累之後,中國已躋身於技術創新領先國家行列,2019年中國PCT(國際專利合作組織)專利申請量達到59,045件,超越美國的57,700件,成為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在電氣工程、儀器、化工、機械工程和其他等五大領域35個行業中,2019年中國在熱工藝和設備、視聽技術、數字通信等13個行業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在IT管理方法、環保技術、材料冶金等7個行業申請量接近美國,在其他15個行業申請量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但差距在不斷縮小。技術創新有很強的內在發展規律,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是長期學習積累的結果,不是外部打壓就能阻斷的。
改革開放前,在外部嚴密技術封鎖情況下,中國依然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並在原子彈、氫彈、導彈等先進技術領域獲得成功突破,在全球高度一體化的今天,中國的技術創新更不會因為少數國家的所謂打壓而止步不前。從今年前4個月的PCT專利申請情況看,前4個月中國PCT申請量為17,417件、同比增長17.72%,增速遠高於美國的6。03%、日本的1.35%和德國的2.86%,也遠高於中國2019年同期7.61%的增速,中國的技術創新沒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外部打壓遏制而放緩,依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中國技術創新的快速發展,不僅會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中高速發展提供基礎動力,通過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也會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力量。
三是中國具有抗擊外部衝擊的堅實內需基礎。中國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產階級,人均GDP已跨過1萬美元的關口,消費需求規模龐大,且進入消費需求快速升級的時期, 2018年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為0.284,遠高於高收入國家0.13左右的水平,消費結構升級空間巨大。龐大的需求規模和巨大的結構升級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國內消費需求基礎。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的快速回升,也是在國內消費快速回升拉動下取得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幅度從2月份的20.5%迅速收窄到6月份的1.8%。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成效的穩固,為防控疫情復發擴散採取的限制性措施會有序放松,消費環境會逐步回歸正常運營秩序,下半年中國消費需求還會持續回升,並支持經濟增速持續復蘇回升。
四是疫情衝擊將趨於弱化,外需有望穩中回升。進出口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需求力量,特別是出口,在經濟增長中與國內消費需求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來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一直在下降,商品出口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率已從2007年的100%下降到2019年的42%,但出口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今年二季度經濟恢復正增長,出口恢復增長4.5%是重要因素。下半年全球進出口貿易還會因疫情衝擊而下降,但中國擁有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和配套生產能力,是全球製造業基地,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受到疫情衝擊斷裂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確保供應,下半年中國商品出口仍將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
五是中國政府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應對外部衝擊。年初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根據疫情發展態勢,及時、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精準防控政策舉措,已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疫情防控機制和有序復工復產的系列政策措施,5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進一步確立了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政策和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政策,與貫徹落實“六保”“六穩”政策相配套的增發2萬億元人民幣國債、降息、確保流動性、穩崗減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穩步推進之中,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能夠有效應對疫情衝擊等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加快中國經濟社會有序恢復正常運行秩序的步伐。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9/z36HHDad0tweWk6tnr2gXn3vTew3Mpy1oDR.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