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倫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倒退,失業率高企,工作經驗較少的青年出現了求職難的困境。早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青年發展委員會網上會議表示青年人要對工作做好期望管理,呼籲年輕人不要「揀擇」,洗碗也是工作經驗。張司長的洗碗論引起了大眾嘩然,到底在疫情下青年應如何訂立自己的就業路向呢?
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使青年對工作有不同的考慮。在筆者眼中,短期收入並不是最重要,青年應該先了解自己的專長,定好職業發展路向。筆者接觸過的青年為數不少,部分人缺乏人生規劃,對市場的情況並不了解,當然更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滿足市場需求。結果他們每次轉工,工作內容上也是沒有任何關聯,純粹為了提升少量工資,數年後依舊從事底層職位。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要有一番作為只會越趨困難。
在這個經濟低迷的時間,青年的確未必能輕易加入自己屬意的行業。張司長所說的做好期望管理,適量調低薪酬待遇及職位要求是正確方向,可是亦不能選擇過低的職位。職業無分貴賤,行行出狀元從來只是一個理想。現實社會是殘酷的,人們總會將不同工種標籤,在同學聚會、家庭聚餐時互相比較。職場上一樣會出現同樣情況,要是青年應徵文職工作,但上一份工作竟然是洗碗,相信大多數人力資源主管都不會給他面試機會。因此,計劃好發展方向是必需的。
無論任何時間,雇主最重視的是員工能為公司帶來的價值。青年在找尋工作的同時,可以考慮修讀相關的培訓課程加強專業能力,並考取各類專業資格,讓自己較其他應屆畢業生具競爭力,為經濟復甦後入行而鋪路。
除此之外,離開香港到內地發展也是一個選擇。內地近年大力吸納人才,各個城市都相繼推出優惠政策,科研、專業服務等人才均能受惠。或許青年會認為內地工資較香港低,可是以當地物價水平來說,該工資是合理的,而且晉升機會比香港多,發展前景正面。八、九十年代,香港人願意走出舒適圈,到內地尋找商機,現在的青年又可否為自己尋找機會呢?
無可否認,工作是為了生存,但它陪伴著每一個人四、五十年,不應不作思考而隨意為之。張司長籲青年放下身段由低做起絕無不妥,可是不應從事職位過低並與日後職業路向無關的工作,否則在找尋下一份工作時難以「解話」,發展受阻。有目標地加強自己能力,讓自己成為某個範疇的專才,這樣方為上策。
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