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可放 適切護理
——香港公立醫院應付第三波疫情
香港在七月中開始暴發2019冠狀病毒第三波疫情,與較早前的疫情比較,這一波疫情來得更急更猛,七月底開始曾連續多日錄得超過100宗確診個案,當中大部分屬於本地感染個案。經過衛生署的接觸追查後發現涉及多個群組(包括安老院舍和社交聚會等)。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個案的感染途徑不明,各方面的資料都顯示已經出現大規模的社區暴發,如不及時推出果斷措施切斷傳播鏈,後果不堪設想。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左三)和醫院管理局主席 范鴻齡(左四)巡視“社區治療設施”,了解運作情況
第三波疫情來勢迅猛,確診患者有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確診的長者比例較高,一月至六月的確診患者中只有一成八是60歲以上長者,到七月份長者的比例大幅上升至四成。另外,確診患者有長期病患的比例達到四成三,可見第三波疫情不但來得急,病人病情的複雜性亦大幅提高。
香港第三波疫情來勢兇猛。1月至6月的確診患者只有18%是60歲以上長者,到7月份長者的比例大幅上升至40%,確診患者有長期病患的比例達到43%。圖為公立醫院醫生們正在緊急商討救治方案
早在疫情初期,醫院管理局採取“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的“三早”策略去應對疫情,透過隔離治療去切斷病毒的傳播鏈,以防止大規模爆發。在一月底第一波疫情來襲時,各公立醫院即時逐步啟動有負氣壓設計的病房,增加第一線隔離病床接收確診個案,最高峰時隔離病床的數目達1,200多張。
三月中大量港人經包機及不同途徑回港,引發了第二波疫情,當時主要為外地輸入個案。在特區政府的協助下,當時醫管局啟用位於亞洲博覽館的臨時檢測中心,有效識別出確診個案。當時情況穩定的病人佔九成以上,當中不少屬於無症狀、但需要等待兩次測試陰性結果才能出院的病人,因此平均住院日數較長。為讓病床能用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公立醫院開始將普通內科病房加裝負壓裝置,改裝成“第二線隔離病房”,主力接收康復中等待病毒檢測陰性結果的病人,騰空“一線隔離病床”予病情嚴重的患者。
“合適時間、合適地點、合適病人”應對第三波疫情
經過第二波疫情後確診人數回落,醫管局未有鬆懈,在三月份已經開始擬定策略應對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在制訂應對策略時參考了世界各地的疫情,新加坡的經驗顯示,一旦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確診人數將會以幾何式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做好隔離設施的擴容工作,將會造成嚴重的瓶頸。另外,意大利的經驗亦顯示,60歲以上的長者屬於高危群組、病人亦會患多種長期病患,如不做好準備,整個醫療系統將會被拖垮。
總結了不同國家地區的經驗,一旦出現大爆發,大量確診病人會在短時間內拖垮整個醫療體系,醫管局有必要為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擴充服務容量事在必行。參考了世界各地的經驗,特別是內地方艙醫院的成功例子,“社區隔離設施”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應變部署,可以紓緩醫院隔離病床的需求壓力,讓公立醫院集中處理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透過設立不同層次的社區隔離和治療設施,提升了接收病人的能力。特別是現時環球疫情仍然未遏,一旦疫情再次出現逆轉,可以在短時間內應對。若疫情稍退,有關設施就可以集中照顧肺炎病人。冬季服務高峰期將於幾個月後壓境,在硬件設施上建立可收可放的能力,是應對陰晴不定的疫情一個重要的策略。
同屬確診病人,病情有重有輕,不同病人需要不同的設施接受治療。舉例來說,年青沒有病徵情況穩定的留院病人、很多只是等待陰性的測試結果後便可以出院,並無需要入住最高規格、有負氣壓設施的“第一線隔離病房”。反而部分年紀較大、入院時情況較差的病人,會更需要高規格的隔離病房。
因此,醫管局在第三波疫情採取“合適時間、合適地點、合適病人”的理念,透過不用的社區設施分流,以減輕因為疫情爆發而帶來的病床壓力。醫管局在七月二十四日啟用有超過 300 個有沐浴及洗手間獨立單位的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的“社區隔離設施”,主力接收臨床情況穩定、沒有相關病徵等待出院的病人。有關營地由特區政府提供,食物及衛生局和多個政府部門亦作出了相應的協調。
另外,醫管局位於亞洲國際博覽館的“社區治療設施”亦緊接在八月一日投入服務,一號展覽廳改裝成的“社區治療設施”有大約500張病床,主力接收收18至60歲、病況輕微、有自理能力及臨床情況合適的2019冠狀病毒確診病人,以分流病人,讓公立醫院集中處理病情較嚴重的病人。當病人到達“社區治療設施”後,醫護人員會評估病人的臨床情況,安排合適的病人在設施內接受隔離治療,至於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則會安排轉送醫院跟進。
“社區隔離設施”及“社區治療設施”有助縮短新確診病人等候入院的時間,可騰出更多公立醫院內的高規格隔離病房,集中照顧病情較嚴重的病人。社區設施陸續到位後,就著疫情而準備的治療設施分流體系已經初步完成配置,未來如果疫情再進一步惡化,將會繼續擴充“社區治療設施”。
亞博其餘八個較小的展館,預計會在中央協助下改為方艙式的“社區治療設施”,中央將捐贈負壓艙予香港,故亞博餘下展館有部分床將會是負氣壓病床。另外,亞博館附近亦預留了位置興建臨時醫院,中央會繼續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兩層設計的臨時醫院會有大約800至1,000張病床,全部設負壓系統。在亞博其他治療設施的病人如情況突然轉差,可先轉往臨時醫院進行高規格隔離,不需動用公立醫院內的病床。
突如其來的疫情會對整體的資源及人手調配造成巨大的挑戰,醫管局根據過去處理疫情的經驗,明白到必須將人力資源集中,才能更有效控制疫情。因此,自疫情之初特區政府將本港應變級別由“嚴重”提升至“緊急”,公立醫院亦相應啟動“緊急應變級別”,並實施一系列特別措施,包括全面暫停探訪安排,醫院聯網亦即時檢視各項非緊急服務,調節服務量以集中人手。七月中旬香港出現第三波疫情,醫管局再次大幅調整非緊急及非必要醫療服務,以集中人手照顧最緊急的病人及處理疫情。
8月1日,亞洲國際博覽館一號展覽廳改裝成的“社區治療設施”投入服務,大約500張病床,主力接收18至60歲、病況輕微、有自理能力及臨床情況合適的2019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以分流病人,讓公立醫院集中處理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醫管局在疫情期間亦加強了“公私營醫院協作計劃”,將部分非緊急服務轉介給私家醫院,加強轉介的服務包括將血液透析、放射造影及磁力共振、大腸鏡個案服務等。另外,醫管局亦積極聯繫私家醫院及私營醫療機構開展新公私營協作項目,疫情期間分流部分公立醫院病人於私營界別接受診治,以騰出人手應付疫情。現正進行的項目包括初生嬰兒黃疸治療、剖腹分娩、癌症病人的放射治療、骨科手術、膀胱鏡檢查、胃鏡檢查及乳癌手術。
7月24日,香港特區醫院管理局啟用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的“社區治療設施”,主力接收臨床情況穩定、沒有相關病徵等待出院的病人,可提供超過300張病床,有獨立的沐浴房及洗手間
位於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的“社區隔離設施”和亞博館的“社區治療設施”,均採取集中照顧模式,透過不同的資訊科技應用進行遙距監察,所需的人手遠少於一般的醫院,暫時人手方面未見壓力。
無論擬定計劃有多完善、考慮得有多周到,沒有專業的員工一切也只是徒然。我為醫管局感到驕傲,衷心感謝所有盡忠職守的員工八個月來無私的付出及專業精神,不論是在高風險病房工作的前線醫生護士、負責清潔的基層員工,以及所有各部門的後勤員工,在疫情期間都克盡已任做好抗疫工作,成功讓近4,000名病人康復出院回家。
我亦十分感謝中央政府在疫情以來對香港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香港經歷第三波疫情期間給予的協助,除了為亞博館的“社區治療設施”提供部分病床及設備等硬件外,亦為亞博館餘下展館改裝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以至應對疫情需要的物資等,中央的協助都是以及時雨的姿態,為應對疫情提供有力的支援。要戰勝疫情,最重要是齊心。未來,醫管局會配合特區政府擴大病毒測試範圍,以及為普及測試做好後續的準備工作,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