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時隔近30年後國務院再次發布關於支持國家高新區發展的頂層政策性文件。從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至今,三十而立的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人才高地,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在即將步入“十四五”的關鍵之年,《意見》對新時代國家高新區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將為科技強國建設再築強基。
文 | 北京 王濤
國家高新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應緊步趕上時代的潮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先打造出具有世界領先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圖為武漢光谷六大園區之一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圖:新華社)
我國整體經濟的一大重要戰略支撐點
國家高新區,指的是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多位於我國一些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國家高新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增強國際競爭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要充分理解高新區的內涵,需提煉三個關鍵詞——“高”、“新”和“產業”。“高”即高端技術,囊括國內外各類先進的科技、資金、人才和管理手段。“新”指的是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根本路徑,優化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實質既是高新區的表現形式,也是高新區的發展成果。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最終是要離開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在高新區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從而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國家總體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也就是中關村的前身,自此拉開了我國建設國家高新區的序幕。32年來,在一個個城鄉結合部、一片片荒草叢生的沼澤地上,一座座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科技新城相繼建了起來,並探索出了一批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措施和有利經驗。到今天,已有169家國家高新區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全球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等等,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歷經32年的風雨洗禮,國家高新區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促發展,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出最高、新產品新技術產出最多的區域。
從創新方面來看,2019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支出為8,259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國企業整體投入的50%;國家高新區發明專利的授權量佔全國的37.5%,每1萬名從業人員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8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3倍。
從產業方面來看,截至2019年底,國家高新區共聚集了8.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35.9%。其中,高新區聚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5.1萬家,佔全國總數的33.6%。華為、騰訊、阿里、百度、大疆、科大訊飛等等這些如今已蜚聲海內外的科創企業,都是在高新區裡騰飛起航的。
從人才方面來看,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大約2,213萬人,其中大專學歷佔59%、本科以上學歷佔到38%;每萬名從業人員中有800多名研發人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
總體來看,32年來,國家高新區秉承“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堅持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路徑,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是中國發展名副其實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人才高地。
2019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2.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12.3%;上繳稅費1.9萬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1.8%。由此可見,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已經成為我國整體經濟的一大重要戰略支撐點。不僅如此,今年一季度,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2,656萬人,同比增長2.1%。今年5月,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工業增產值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無論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還是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高新區憑借科技創新的硬實力,皆實現了逆勢增長,在困境中助力中國經濟衝破陰霾、迎接曙光!
新時代下的新使命和新定位
2018年,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在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通過建設國家高新區,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園區建設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跟上了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這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他總結道,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發展,經歷了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三個階段,正邁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的確,作為我國改革的先行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經過32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
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最終是要離開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圖為國產大型水陸兩栖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圖:新華社)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當前全球政治格局動蕩、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不斷抬頭,新冠疫情又給世界的未來增加了多重不確定性。因勢而變、順勢而動,是策略,更是智慧!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國家高新區也隨之邁入了發展的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要求,需要從頂層設計著手,重新規劃出台新的指導性綱領文件。於是,歷經約2年的起草時間,《意見》於今年7月正式出台,就進一步促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發揮好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從6個方面提出了18條具體舉措。
《意見》強調要大力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吸引培育一流創新人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產業化、轉移轉化,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調要支持高新區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服務支持,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發展的活力;強調要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做強做大特色主導產業,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強調要加大開放創新力度,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區域新的創新增長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強調要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金融服務,堅持綠色發展、營造高質量的發展環境。
縱觀全篇,《意見》在高新區下一步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上,都有諸多突破。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在新時代下對國家高新區賦予了新的使命和定位,即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方面,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其目的是要轉變國家發展的動力機制,從過去的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那麼,國家高新區將進一步擔負起示範性的歷史任務,要做到全國上下的創新驅動發展都能夠向高新區取經。
另一方面,中共十九大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並明確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間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問題,那麼由哪個區域來先行實現高發展需要統籌考慮資源、技術、人力等各方面綜合要素。基於32年來的發展成果,國家高新區一馬當先,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新定位。
簡言之,未來國家高新區要承擔起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探路、為高質量發展照明的重大責任。根據《意見》,到2025年,國家高新區布局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將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十蓄力乘風破浪再出發
“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這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對高新區劃出的評判標準。直到今天,乃至長遠計,這個標準穩如砝碼。結合《意見》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定位,接下來就看國家高新區怎樣依照圭臬續寫新的精彩。
首先是“高”,無論何時“高”是高新區永恒之追求,務必要致力集聚各項高端資源、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對新時代的高新區而言,這個“高”也有了更廣泛而深遠的內涵。比如,在高質量發展中,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要求。因此,《意見》也突出了對綠色發展的新要求,這是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誌,更是一條底線。為此,將支持國家高新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入駐,加大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的指標權重。
再來看“新”。“新”的一個本質特徵是與時俱進,只有與時代共同進步才能充分釋放創新的潛能動力。放眼世界,新的挑戰和未知正不斷加劇,而與之相伴的是,各類新經濟、新動能和新業態也在不斷萌生。國家高新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應緊步趕上時代的潮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先打造出具有世界領先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今年5月,總投資166億元的7個“新基建”項目在西安高新區集中開工。杭州高新區把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以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雙輪打造“數字濱江”。在蘇州高新區的一家科技公司內,一條實際生產線正在與數字型生產線實施鏡像對應。這條生產線有了“數字雙胞胎”後,每單產品的生產時間可從原先的20分鐘減少到約6分鐘。在惠州仲愷高新區的TCL智能終端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範園區,智能物流車實現了物料的精準配送,專家可以遠程對機器進行快速檢修,工廠海量的數據可以驅動運營管理和輔助決策……
此外,當技術和產業模式都有了更新,高新區自身的體制機制和運營環境也應隨之優化升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繼續在高新區內深化改革,從制度上打破阻礙,著力解決園內企業主體不足、創新活力不強、國際化發展水平不夠等問題,探索新型治理模式。二是建立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促進高新區的健康發展。三是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協同帶動優勢,支持有條件、有特色的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擴大高新區規模。
總之,在即將步入“十四五”的關鍵之年,《意見》的出台就國家高新區下一步該做什麼、怎麼做,給出了明確的指引。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三十而立也是三十蓄力,有了國家高新區乘風破浪再出發,中國的科技強國建設未來可期。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7月13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時隔近30年後國務院再次發布關於支持國家高新區發展的頂層政策性文件。從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至今,三十而立的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人才高地,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在即將步入“十四五”的關鍵之年,《意見》對新時代國家高新區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將為科技強國建設再築強基。
文 | 北京 王濤
國家高新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應緊步趕上時代的潮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先打造出具有世界領先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圖為武漢光谷六大園區之一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圖:新華社)
我國整體經濟的一大重要戰略支撐點
國家高新區,指的是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多位於我國一些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國家高新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增強國際競爭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要充分理解高新區的內涵,需提煉三個關鍵詞——“高”、“新”和“產業”。“高”即高端技術,囊括國內外各類先進的科技、資金、人才和管理手段。“新”指的是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根本路徑,優化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實質既是高新區的表現形式,也是高新區的發展成果。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最終是要離開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在高新區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從而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國家總體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也就是中關村的前身,自此拉開了我國建設國家高新區的序幕。32年來,在一個個城鄉結合部、一片片荒草叢生的沼澤地上,一座座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科技新城相繼建了起來,並探索出了一批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措施和有利經驗。到今天,已有169家國家高新區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全球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等等,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歷經32年的風雨洗禮,國家高新區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促發展,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出最高、新產品新技術產出最多的區域。
從創新方面來看,2019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支出為8,259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國企業整體投入的50%;國家高新區發明專利的授權量佔全國的37.5%,每1萬名從業人員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8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3倍。
從產業方面來看,截至2019年底,國家高新區共聚集了8.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35.9%。其中,高新區聚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5.1萬家,佔全國總數的33.6%。華為、騰訊、阿里、百度、大疆、科大訊飛等等這些如今已蜚聲海內外的科創企業,都是在高新區裡騰飛起航的。
從人才方面來看,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大約2,213萬人,其中大專學歷佔59%、本科以上學歷佔到38%;每萬名從業人員中有800多名研發人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
總體來看,32年來,國家高新區秉承“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堅持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路徑,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是中國發展名副其實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人才高地。
2019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2.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12.3%;上繳稅費1.9萬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1.8%。由此可見,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已經成為我國整體經濟的一大重要戰略支撐點。不僅如此,今年一季度,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2,656萬人,同比增長2.1%。今年5月,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工業增產值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無論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還是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高新區憑借科技創新的硬實力,皆實現了逆勢增長,在困境中助力中國經濟衝破陰霾、迎接曙光!
新時代下的新使命和新定位
2018年,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在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通過建設國家高新區,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園區建設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跟上了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這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他總結道,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發展,經歷了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三個階段,正邁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的確,作為我國改革的先行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經過32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
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最終是要離開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圖為國產大型水陸兩栖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圖:新華社)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當前全球政治格局動蕩、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不斷抬頭,新冠疫情又給世界的未來增加了多重不確定性。因勢而變、順勢而動,是策略,更是智慧!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國家高新區也隨之邁入了發展的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要求,需要從頂層設計著手,重新規劃出台新的指導性綱領文件。於是,歷經約2年的起草時間,《意見》於今年7月正式出台,就進一步促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發揮好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從6個方面提出了18條具體舉措。
《意見》強調要大力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吸引培育一流創新人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產業化、轉移轉化,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調要支持高新區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服務支持,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發展的活力;強調要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做強做大特色主導產業,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強調要加大開放創新力度,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區域新的創新增長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強調要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金融服務,堅持綠色發展、營造高質量的發展環境。
縱觀全篇,《意見》在高新區下一步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上,都有諸多突破。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在新時代下對國家高新區賦予了新的使命和定位,即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方面,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其目的是要轉變國家發展的動力機制,從過去的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那麼,國家高新區將進一步擔負起示範性的歷史任務,要做到全國上下的創新驅動發展都能夠向高新區取經。
另一方面,中共十九大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並明確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間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問題,那麼由哪個區域來先行實現高發展需要統籌考慮資源、技術、人力等各方面綜合要素。基於32年來的發展成果,國家高新區一馬當先,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新定位。
簡言之,未來國家高新區要承擔起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探路、為高質量發展照明的重大責任。根據《意見》,到2025年,國家高新區布局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將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十蓄力乘風破浪再出發
“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這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對高新區劃出的評判標準。直到今天,乃至長遠計,這個標準穩如砝碼。結合《意見》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定位,接下來就看國家高新區怎樣依照圭臬續寫新的精彩。
首先是“高”,無論何時“高”是高新區永恒之追求,務必要致力集聚各項高端資源、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對新時代的高新區而言,這個“高”也有了更廣泛而深遠的內涵。比如,在高質量發展中,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要求。因此,《意見》也突出了對綠色發展的新要求,這是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誌,更是一條底線。為此,將支持國家高新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入駐,加大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的指標權重。
再來看“新”。“新”的一個本質特徵是與時俱進,只有與時代共同進步才能充分釋放創新的潛能動力。放眼世界,新的挑戰和未知正不斷加劇,而與之相伴的是,各類新經濟、新動能和新業態也在不斷萌生。國家高新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應緊步趕上時代的潮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先打造出具有世界領先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今年5月,總投資166億元的7個“新基建”項目在西安高新區集中開工。杭州高新區把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以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雙輪打造“數字濱江”。在蘇州高新區的一家科技公司內,一條實際生產線正在與數字型生產線實施鏡像對應。這條生產線有了“數字雙胞胎”後,每單產品的生產時間可從原先的20分鐘減少到約6分鐘。在惠州仲愷高新區的TCL智能終端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範園區,智能物流車實現了物料的精準配送,專家可以遠程對機器進行快速檢修,工廠海量的數據可以驅動運營管理和輔助決策……
此外,當技術和產業模式都有了更新,高新區自身的體制機制和運營環境也應隨之優化升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繼續在高新區內深化改革,從制度上打破阻礙,著力解決園內企業主體不足、創新活力不強、國際化發展水平不夠等問題,探索新型治理模式。二是建立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促進高新區的健康發展。三是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協同帶動優勢,支持有條件、有特色的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擴大高新區規模。
總之,在即將步入“十四五”的關鍵之年,《意見》的出台就國家高新區下一步該做什麼、怎麼做,給出了明確的指引。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三十而立也是三十蓄力,有了國家高新區乘風破浪再出發,中國的科技強國建設未來可期。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