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面向未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主動應對百年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全局性謀劃,也是著眼於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布局。香港在我國擴大開放中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地位,在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完全可以發揮更好作用。
文 | 北京 王一鳴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主動應對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全局性謀劃。今年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貿易在進出口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上半年“義新歐”中歐班列發送量同比增長157.1%,圖為滿載防疫物資的“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圖:新華社)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
主動應對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全局性謀劃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外部環境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情況下,主動應對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全局性謀劃。
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到,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圖:新華社)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的“變”既表現為生產力層面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表現為生產關係層面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國際政治格局調整。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消長和全球競爭格局,成為影響世界變局和大國興衰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收縮,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造成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特別是美國對我國戰略遏制日趨強化,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科技脫鈎、金融施壓,並在其他領域頻頻對我發難,在香港、新疆、南海等問題上製造事端,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深刻變化,不僅出口面臨外部需求萎縮的影響,而且進口也面臨國際供應鏈調整和美國技術“斷供”的制約,必須在應對變局中主動謀劃戰略調整。
8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生產車間,了解企業復工復產和經營情況。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經濟將可能長期低迷的外部環境下,我們要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優勢,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圖:新華社)
從國內看,我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多方面發展優勢和條件。我國擁有包括4億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還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日趨明顯,是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國。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還面臨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織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實體經濟供需結構不平衡,供給結構跟不上需求結構的升級,傳統產業陸續達峰後轉入平台期,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但優勢還不強,新動能難以抵補舊動能衰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卡脖子”問題凸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仍然不暢,必須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培育發展新優勢,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
繁榮國內經濟、打造未來優勢的戰略性布局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布局。
改革開放後,我國從設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起步,逐步擴大開放。1988年中央提出“沿海發展戰略”,利用我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與國際資本和技術嫁接,發展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快速增長。隨著我國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全球大體形成了以美歐為消費市場和研發中心,東亞特別是中國為生產基地和製造中心,中東拉美為能源資源輸出地的“大三角國際循環”模式。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模式遇到挑戰,內需與外需不平衡,投資與消費不協調,國內需求潜力難以有效釋放,工業比重過高且附加值低,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強化。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大三角國際循環”模式也暴露出問題,美西方出現過度消費、過度負債,製造業空心化、中等收入群體萎縮,民粹主義滋生,推動全球化發生重大轉折,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美國更是奉行“美國優先”戰略,試圖改寫國際經貿規則,維護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大三角國際循環”模式大有走向終結之勢。
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經濟將可能長期低迷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努力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鼓勵擴大民間投資,釋放巨大內需潜力。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優勢,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短板產品的國產替代,培育國內可替代的供應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發揮我國科技資源優勢,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增加原創技術和戰略高技術供給,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我國生產要素豐富優勢,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降低生產要素的使用和物流成本,疏通供給和需求、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形成生產主體與國內市場良性互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效率。發揮對外貿易大國優勢,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貿易,將對外貿易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相互銜接,通過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外商投資企業根植性,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雙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媒體把關注點更多放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上,將之解讀為“內卷化”,擔憂“中國發展將向內轉”。這是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誤解。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明顯增強的情況下,通過深化改革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以更好聯通國內和國際市場,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活動都不可能完全封閉起來運行。中國早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即便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也離不開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配合,產業技術進步也離不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封閉起來脫離世界主流,只會拉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國內經濟大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國參與國際循環遇到阻力和挑戰,並不意味著國際循環重要性的下降。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一致的。推動高水平開放,就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就要更加積極主動推進深化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國內規則規制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我國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外資企業已深度參與國內經濟循環,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作出重要貢獻。圖為遼寧省鞍山經濟開發區幫助區內的外資企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助力重點外資企業有序復工復產,4 月 23 日,德科斯米爾(鞍山)綫束系統有限公司的工人已經復產,在車間內生產汽車綫束(圖:新華社)
外商投資企業是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紐帶。外資企業已深度參與國內經濟循環,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作出重要貢獻。外資企業還通過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並帶動國內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成為推動國內國際循環的重要力量。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對在中國註冊的企業一視同仁,放寬市場准入,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外引內聯”的獨特優勢,更大限度地挖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潜力,維護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高度重視發揮
香港在“雙循環”中的獨特作用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作出過重要貢獻,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利用擁有歐美市場配額等優勢,為內地帶來大量出口訂單。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香港80%以上的製造業轉移到珠三角等地,促進內地出口導向型製造業迅速發展,助推內地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香港回歸後,其在國家雙向開放中的橋樑作用更加凸顯。
要更好發揮香港在國家高水平開放和參與國際循環中的支撑功能。圖為去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吸引超過12,000名來自60多個經濟體的與會者(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具有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取得明顯成效。面向未來,在國家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應高度重視發揮香港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獨特作用,更好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對接。
一方面,要更好發揮香港在國家高水平開放和參與國際循環中的支撐功能。發揮香港國際聯繫廣泛的優勢,探索香港和內地企業共同進行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發揮香港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擴展和優化國際服務網絡,為內地企業提供諮詢和信息支持。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投融資和諮詢等服務。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資本運作中心及企業財資中心,開展融資、財務管理等業務。發揮香港經貿規則、規制與國際高標準規則對接的優勢,在內地高水平開放中更好發揮示範作用。
另一方面,支持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樞紐作用。依託香港的海外商業網絡和運營經驗優勢,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總部在大灣區落戶,或在大灣區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和開放式創新平台,集聚更多國際高端要素和人才,提升大灣區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加強香港與大灣區和內地港口、機場合作,建設海港和空港聯盟,提升香港的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把香港打造成為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樞紐。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