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按照規劃,今年是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收官之年。目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如何?如何推動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創新在抗擊疫情和維護國家公共安全中如何發揮重要作用?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
我國創新指數居全球第14 位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記者:按照規劃,今年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按照創新型國家標準,目前我國在哪些方面已經達標?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沖刺?未來,科技創新又將如何布局謀篇?
王志剛: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一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是把人才、科技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三是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設方面,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四是科技要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起到核心支撐作用,真正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一般而言,國家綜合創新能力進入世界前15位,是衡量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參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綜合創新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
與此同時,綜合性指標基本完成規劃任務。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預計達到2.1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佔GDP的比重預計達到2.19%,大體上和歐盟的平均水平相當。另外,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此外,中國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了世界前列,比如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
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按照部署要求,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強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主要思路為:一是堅持“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特征,要研判新階段的特點,要堅持中國特色,制定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重點要依靠科技人員,圍繞他們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三是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在新的時期我國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頂天也要立地,要真正為我國的全面發展,為我們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為我們的國家安全作出科技的貢獻。
加強基礎研究應從提問題開始
記者:基礎研究是創新之源,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關鍵。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科技部是如何具體落實的?未來還將採取哪些措施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
王志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科技部把基礎研究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來不斷部署和推進,過去一年,取得了像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手性費米子、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折疊等一些基礎研究上的突破。
原始創新方面相對薄弱確實是中國科技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目前,科技部在國家規劃、政策制定、資源安排方面把基礎研究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投入,2019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1,209億元,較2018年增幅達到10.9%。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各有不同的特點,也有相同之處。基礎研究的特點是,問題很難提出來,問題提對了,方向、科學性提對了,基礎研究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做好基礎研究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應從提問題開始,講的問題要是一個基礎問題,解答問題要有自己的邏輯,還要有可重複、一致性的實證。在這方面要加強和科學家的交流,包括和國際科學界的交流。
二是強調數學、物理等理論和方法。這同樣是基礎研究的一個難點。這方面如果不突破,其他方面就可能缺少理論支撐,其邏輯性也會受影響。
三是強調應用研究的基礎支撐。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廣泛應用,但真正突破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進展不大,所以人工智能現在還被可信度不高所困惑。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對中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全球科學界也是很大的挑戰。
此外,還要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改革完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突出原始創新導向。
加強基礎研究是國家科技工作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科技部將按照部署和科技界的期待訴求,努力使我國科技界基礎研究水平更高一些,同時也願意和全球科學家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方面的交流合作。
2019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此外,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了世界前列,比如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圖為7月8日,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一輛高鐵列車行駛通過安六高鐵安家寨特大橋(圖:新華社)
科技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取得積極成效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創新在抗擊疫情和維護國家公共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您介紹一下,科技創新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志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次重要檢驗。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個方向,部署104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科技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取得積極成效。
中國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逐步深化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為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迅速篩選評價了氯喹、法匹拉韋、托珠單抗等有效治療藥物,以及中西醫結合、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短時間內建立形成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相配套的檢測技術體系,不斷提高靈敏度和便捷化;盡一切可能加快研發進程,並行部署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截至8月10日,我國已有四條技術路線9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同時,我們一直積極推動開展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領域國際合作,及時分享我國抗疫科研成果,為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
現在整個抗疫不管在中國還是全球都在進行中,所以科技抗疫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不管在疫苗、老藥篩選,還是在新藥的研發方面,科技部還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合作
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亮點
記者: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並宣布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三年多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取得了哪些進展?
王志剛:科技創新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聚力同心,務實推進科技創新領域交流與合作,共同培養了一批科技創新人才,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深化了科技夥伴關係,推動“創新之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正在從願景變為現實,科技創新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亮點。
一是科技人文交流規模和質量大幅提高,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良好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政府支持舉辦各類科技管理和適用技術培訓班325個,累計培訓學員5,600餘人,培養了一大批服務各國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隊伍;依托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國際合作平台,支持了2,200餘名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此外,中國還舉辦了“一帶一路”科普交流周、青少年夏令營、創客營、科技創意展、科幻作品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積極拓展了民間科技交流渠道。
二是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加速創新要素對接與共享,打造科技創新合作的新品牌。中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產學研等各類創新主體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設立機構間聯合實驗室,並在農業科技、醫療健康、生態保護等領域建設了多個政府間聯合科研平台,開展高水平聯合研究,提高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中國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大學和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在綠色發展、糧食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建立10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不斷加強科研資源互聯互通,帶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三是科技園區合作推動產業價值鏈優化升級,助力培育高端引領、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集群。中國已與蒙古國、菲律賓、南非等8個國家建立了官方科技園區合作關係,結合各國創新及產業發展的需求,鼓勵發揮多元化合作主體的作用,積極創新合作模式,推動科技園區發展升級。科技部組織接待了多國代表團到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國家高新區參觀交流,舉辦了多期科技園區和孵化器管理建設培訓班,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中外創新主體共建創新園、孵化器和加速器,在農業、醫療健康、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園區合作,實現互惠共贏發展。此外,我們還與埃及、泰國等國家在科技創新政策諮詢及規劃制訂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
四是技術轉移發揮先導作用,推動更多創新成果惠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目前,按照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的倡議,科技部正在會同湖北等相關省份積極推進建設中國—非洲創新合作中心。此前,中國已分別與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共建了5個國家級技術轉移平台,舉辦了多場區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廣泛開展技術推介與產業對接。未來,我們將繼續支持中國與共建國家、地區與機構建立完善跨區域、行業性技術轉移市場,不斷完善“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推動先進適用技術的全球擴散,服務各國發展。
科技部推進內地與香港科技人文交流。2016年起,連續三年支持香港舉辦“創科博覽”活動,單日平均參觀人數過萬,創近年來香港展覽會參觀量紀錄。圖為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2018年創科博覽現場(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願在更廣泛領域與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
開展科技交流合作
記者:剛剛您介紹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情況,請問未來,我國還將在哪些領域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王志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對全球經濟體系產生深刻影響,科技創新也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從科學發現和技術發展的規律來看,只有合作起來,人員交流起來,思想有碰撞,才會產生新的提升、新的發現和新的突破。從國家科技發展來講,我們希望和各國科學家交流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也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撐。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更需要全世界的科研人員緊密合作,攜手應對。
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創新,以更有力的措施破除制約開放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願在更廣泛領域與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在基礎研究、衛生健康、農業科技、環境科學、綠色技術、可持續發展等共同感興趣或共同關心的領域開展互利共贏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科技力量。
一是繼續加強政府間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開展中外創新對話和科技人文交流。當前重點關注疫情相關雙多邊國際科技合作,聚焦疫苗和藥物研發等領域。
二是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牽頭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擴大科技創新議題在主要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中的影響。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工作機制、政策體系、管理保障機制。
三是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繼續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4項行動,打造創新共同體。
國際科技合作既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內生需求,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秉持開放、合作理念,與各國攜手共進,發揮互補優勢,聚焦合作共贏,為建設更美好的人類社會而共同努力。
推動香港科創發展
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請您介紹一下,多年來,內地與香港在科技領域進行過哪些交流合作?未來將如何持續深入推進兩地的科技合作?
王志剛:近年來,科技部同香港特區政府一起不斷深化兩地科創合作。
一是推動香港科技發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對港開放不斷深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個基礎前沿類專項全部對港開放。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的限制。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和醫院等在內地設立的分校、醫院或分支機構可享受與內地機構相同的政策。對於從其他內地機構獲取人類遺傳資源樣本的出境申請,賦予香港高校或科研機構網上操作申報的權限,方便其填報。
二是構建內地與香港科技創新合作長效機制。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已先後召開了14次會議,是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牽頭機制。近年來,兩地圍繞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支持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支持香港科研和產業化基地建設、支持香港青年人創新創業、深化粵港和深港區域科技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兩地合作的新舉措。
2018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在港簽署。這是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之後,兩地簽署的又一重要合作框架文件,為在新時代加強兩地科技創新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是積極支持香港科學家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活動。300餘位香港科學家加入國家科技專家庫和國家科技獎勵專家庫,參與國家科技諮詢和重大科技項目評審等重要工作。香港科技界也積極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四是穩步推進對港科技合作聯合資助項目。2019年,兩地首次啟動聯合資助科研項目計劃,首批項目重點支持面向生物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開展合作研究項目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對港試點開放。
五是協同推進香港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科技部批准在港建設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認定香港科技園為國家級孵化器,批准依托商湯科技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助力香港提升科研能力。
六是推進內地與香港科技人文交流。2016年起,科技部連續三年支持香港舉辦“創科博覽”活動,單日平均參觀人數過萬,創近年來香港展覽展會參觀量記錄。“創科博覽”提升了香港各界人士對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與成就的認知度,激發了香港青少年探尋科學世界奧秘的好奇心,推動營造了香港社會創科氛圍。900餘名香港青年通過參加“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考察內地科技領軍城市,了解內地最新發展和國家的雙創機遇。
未來,科技部將與香港特區政府一起,共同做好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頂層設計,推動香港科創發展,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是激活優勢補齊短板,支持香港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擴大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對港開放。支持香港科技界更加深入地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劃編制和政策諮詢,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鼓勵兩地創新主體共建聯合研發平台。
二是明確定位,充分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發揮香港自身優勢,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人員、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支持香港在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互動中促進自身技術創新,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發揮兩地各自優勢,推動各重點領域有效合作。繼續實施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研發計劃。支持粵港、深港科技合作機制不斷做大、做強。
四是開拓更多渠道,深化兩地青年科技人文交流。加強人才聯合培養,密切兩地科研人員交流,搭建更多高水平交流平台。繼續支持香港開展創業青年內地行等交流活動,讓兩地青年共享創新創業資源。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