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上流動問題是長期困擾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香港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當代香港青年,誤入歧途參與“黑暴”者有之,腳踏實地創業奮鬥者亦有之。香港青年有著怎樣的奮鬥故事?他們還需要社會各界哪些幫助和支持?《紫荊》雜誌和香港衛視就此聯合採訪了香港青聯交流基金主席、電競總會會長、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楊全盛。
文|本刊記者 李博揚 香港衛視記者 秦楓
楊全盛(本刊記者 李博揚 攝)
初次創業失敗後家人曾送我一塊表,
讓我抓緊時間考公務員
記者:都說香港青年向上流動不暢,但是您的創業就很成功。請講講您的創業故事,您的“第一桶金”是什麼?
楊全盛:我很小的時候已經對編程非常有興趣,中學時就寫過遊戲軟件去參加比賽,大學期間我還參加過打遊戲比賽,類似現在的電子競技賽,我經常獲獎,獎品是購書券,我在想是不是主辦方覺得我們書讀得不夠多,應該再多讀些書?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電競的概念,但我也算是從那時起開始接觸電競一類的活動吧。
因為有興趣以及有這樣的經歷,我本想大學畢業後就靠開發遊戲軟件營生,但後來發現不現實。因為當時資訊沒現在這麼發達,沒有這麼好的商業環境,開發遊戲軟件很難賺到錢。不像現在,你寫一個App,在應用商店發布就可以收費。
後來因緣際會,有人找我和哥哥幫忙編寫商用軟件,這便是我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我們便創辦了做商用軟件的公司。
從舉辦國際電競比賽的經驗及實力上來說,香港是一流的。圖為香港電競音樂節吸引了各地電競高手同場較量
記者:剛才您提到上學時就接觸了電競,但那時它還不是一個產業,甚至還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是什麼促使您後來投資電競產業的呢?
楊全盛:要說真正投入電競行業,應該是2015年,我的公司已經逐漸步入軌道。那時我和身邊的一些朋友討論,世界電競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為什麼香港依舊沒有人做電競呢?於是我便和朋友成立了香港電競總會,來推動香港特區政府對電競產業的投入。我還記得當時曾向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做了一個簡報,說明我們為什麼要在香港要推動電子競技,簡報會上就有一些官員問我:你是不是要推動香港的年輕人去打遊戲?還好梁振英先生比較開放、也很有眼光,以及那時的創科顧問楊偉雄先生也十分支持,才能將發展電競產業寫入了2016年的施政報告。至此香港才真正意義上有了電競產業。
但那時我個人並未對電競有太多投資,直到最近兩三年我才開始有比較多的投入。我創業打拼的歷程兜兜轉轉已20餘年,回過頭來發現,原來我的最愛還是電競,就好像有人退休之前要開個咖啡店一樣,投資電競是我的一個心願。直到現在,我基本上每天回家都要和兒子打一會兒遊戲,這是我們的親子活動,遊戲的互動過程也是我們互相交流以及我向他們傳遞價值觀的過程。我太太常說,你打遊戲就打遊戲,還說什麼大道理?我說不是的,在和他們一起打遊戲的過程中,我能夠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什麼是團隊精神等等。如果單純說教,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但在打遊戲過程中他們就很容易接受。
記者:在創業過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可想過放棄?
楊全盛:我還記得是在2000年到2001年期間,我和哥哥創辦的第一家公司倒閉了。那時我才22、23歲,很有衝勁,想要做一些事情去改變社會,感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但現實非常殘酷,公司的運營是一門大學問,包括怎樣管理現金流、管理人才,我們全都一竅不通。但是這次失敗對我們未來再次創業亦是一個非常可貴的經驗。
我還記得初次創業失敗後,家人送給了我一塊表。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抓緊時間去考公務員,去做“政府工”。大家都不看好我創業,覺得還是“政府工”穩定。現在回想起來,這真的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交叉路口。但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公務員,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創造、適合自己創業的人,所以我沒有放棄,之後便二次創業,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
發展電競產業能帶來無限商機和大量就業,
並不簡單等同於鼓勵年輕人打電動
記者:近年香港一些院校推出了電競文憑課程,電競為什麼能從“不務正業”變成“產業”?香港電競產業目前發展水平如何?
楊全盛:有些人感覺香港電競行業非常一般,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香港的電競選手數量總體比較少。但是我們選手的素質還是不錯的,也收穫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獎項。早期就有一間專上學院開辦了“電子競技科學”文憑課程,之後又有大學跟進“運動及電競運動管理”學位課程。這確實給香港青年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領域。
這裡我想特別澄清一點,發展電競產業並不簡單等同於鼓勵更多年輕人去打電動,電競業涉及多項科技應用,往往十個電競從業人員中只有一個是電競選手,而選手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支撐團隊,包括遊戲開發商、賽事主辦機構、賽事贊助商、廣播單位、教練、裁判、解說員、策劃、運營……因此特區政府支持電競產業發展,更多地是要考慮如何通過電競這個產業去帶動整個數碼娛樂產業及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舉辦國際比賽的經驗以及實力上來說,香港是一流的。香港擁有完備的通訊科技基礎設施,位列世界前茅的網絡速度及高度流通的資訊環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能力籌備及管理資金,支援及推動新興產業。香港高等教育機會多、素質好,有條件培養科技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傳媒產業、電競產業人才。香港是自由港,電競產品如電競椅、機械鍵盤、電競鼠標等進口產品均無須繳付關稅。此外,多達170個國家或地區的電競選手和觀眾亦可免簽證來港。
記者:特區政府及數碼港於數年前已投放資源發展電競產業,作為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香港電競總會會長,你對香港電競產業未來發展有何看法?
楊全盛: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們可以視電競產業為科技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和傳媒產業的集合體。特區政府早在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就宣布向數碼港撥款合共1億港元,推動香港本地電競業發展,當中一半撥款用於把數碼港商場發展為本港電競和數碼娛樂熱點,另一半則用於資助電競科技與行業發展,以及培訓人才。
電子競技的發展能帶來無限商機和大量就業機會,除催生電競運動員、教練、觀眾、評論員及電競雜誌、電視節目和互聯網視頻等,還能帶動電腦硬件和軟件的開發與生產,以及電競遊戲相關的小說創作和美術設計。而舉辦大型國際電競賽事亦可通過吸引觀眾來港觀賽,為本港旅遊業帶來新客源。目前,香港電競賽事的觀眾人數和獎金池一直在增加,旅遊發展局從2017年起每年都會舉辦“香港電競音樂節”。作為整個創新科技業生態圈的一個環節,電競產業的發展可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從全球視野看,電競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有助促進經濟和多元產業發展。如我前面所講,在電競產業鏈上香港具有一定優勢,若能善用自身優勢,便可把握發展機遇,成為世界電子競技產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記者:您曾多次帶香港電競隊前往內地參加友誼賽,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楊全盛:我最大的感受是內地選手特別強,特別能打。我還記得有一次帶香港隊員出戰內地,結果對手全都是他們的偶像,比賽一打完香港隊員們都紛紛去找對手拿簽名了。可以說,內地確實是電子競技方面的佼佼者,特別是在選手的培育以及俱樂部的營運方面,已經非常成熟,最近這兩三年的國際比賽,如英雄聯盟世界大賽中,獲勝的幾乎都是內地的隊伍。老實說香港電競俱樂部的營運和內地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在電競產業方面香港可與內地優勢互補,有很好的合作發展基礎及發展前景。
你要需要有一個概念,想要創業,數碼港就可以給你10萬港元起步基金。圖為香港數碼港
我並不鼓勵所有人都去創業,
創業需有堅持到底的“傻勁”
記者:在電競產業乃至科創產業,很多創業成功者都是年輕人。特區政府近年來也十分重視支持香港青年發展。您作為香港青聯交流基金主席,如何看待香港青年的創業環境?您覺得香港青年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哪些支持?
楊全盛:現在時常聽到香港年輕人沒有好的平台和機會這樣的抱怨,但其實和我初創業那時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很幸福了。你只需要有一個概念,想要創業,數碼港就可以給你10萬港元起步基金;等你初步完善了這個概念,有了比較完善的商業計劃時,還可以申請更多數碼港的財務資助,加上剛才的10萬港元,資助額度最高可達50萬港元。如果你的企業發展還需要更多投資,特區政府便會幫你尋找投資商,亦會給你提供很多配套支持,這在當年都是我們不敢想的。
但我並不鼓勵所有年輕人都去創業。因為創業是有風險的,並不適合所有人。創業者必須要有股衝勁,堅持到底,甚至還必須有點“傻勁”才有機會成功。事實告訴我們,十人創業九人失敗,那剩下一個人為什麼可以成功?不一定是因為他特別厲害,可能只是因為他能夠堅持到底。
如果你真的考慮好了想要創業,那我給你一個建議:必須保持你的熱情。倘若你對將來想要做的事業毫無熱忱,那就千萬不要去碰,因為沒有熱情是堅持不下去的,堅持不了就肯定失敗。只要有熱情,雖然可能會像我第一次創業時一樣經歷失敗,但是沒關係,這次失敗可能就讓你找到了下一次成功的方法。年輕人要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所以還有很多試錯的機會。
如果說香港青年還需要什麼支持,我認為現階段解決香港青年國民身份認同問題是香港長治久安之道。這需要家長、學校、媒體、社團等全社會共同去給青年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在目前香港國安法已實施的背景下,我認為香港有關方面要有擔當,由內到外去將問題疏理解決,移除其中的害群之馬。
香港有著“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又背靠內地的廣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是令香港未來機遇無限。香港青年應該珍惜和發揮“一國兩制”及其優勢,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贏得發展機遇、獲得成長空間,同時也為香港和祖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9月號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賀子琪、邸 倩審核:連振海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2Q1Yzg3MzE5YmM0MzkyOWMyYjU5NGM2NmY3Y2JjMg==.png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2Q1Yzg3MzE5YmM0MzkyOWMyYjU5NGM2NmY3Y2JjMg==.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