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7月單方面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後,先是“制裁”香港官員,繼而是逼令香港商品將原產地標籤改為“中國製造”,取消船運的雙重課稅寬免。這些橫蠻無理的舉動,特區政府和商界無不表示憤慨,狠批美方破壞國際秩序,粗暴干預香港事務。面對美國步步進逼,香港必須主動出擊,提升自身競爭力,捍衛香港的國際聲譽。
文|香港 吳宏斌
吳宏斌
所謂制裁對港經濟影響有限
觀乎美國所謂的制裁,看似是“雷厲風行”,實際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少”,政治姿態多於實際;因為香港製造業早已將生產基地轉移至內地和東南亞地區,真正是“香港製造”的產品少之又少,出口至美國的佔香港總出口更不足0.1%,對香港經濟影響十分有限。
至於美國取消船運的雙重課稅寬免後,船公司會否因稅務負擔增加,而將成本轉嫁至廠家或買方身上,仍需視乎執行細節,再作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舉對美國航運業有害無益,因為香港公司受惠於《稅務條例》相關的免稅安排,只須向美國繳稅。相反,美國公司將須同時向美國和香港政府繳稅,損人不利己。
“香港品牌”才是治本之道
雖然美方現階段的行動,對香港製造業的“殺傷力”有限,但筆者認為,美國“項莊舞劍”,挑起貿易戰、在香港製造事端,意不在“貿易”或所謂的“自由民主”,其真正目的,是要牽制中國。香港作為外放型經濟體,在中美博弈下,實難獨善其身,倒不如奮力一搏,善用自身優勢,化危為機。
在美國要求香港產品更改產地來源後,有人擔心“香港製造”這金漆招牌會從此不保,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對此筆者有另一看法:“香港製造”的優勢,不單純指產品在香港生產,更重要的是產品背後,香港企業重視品質、追求卓悅、力求創新的DNA。因此,我們不應着眼於產品包裝上是否印刷“香港製造”標籤,而是要將目光放得更遠,以涵蓋面更廣闊的“香港品牌”來展示我們的優勢,讓國際消費者知道,無論產品在哪裡生產,只要是“香港品牌”,便是信心保證。這才是香港企業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棋局中,維持競爭力的治本之道。
廠商會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工展會是香港久負盛名的大型戶外展覽會。工展會雲集了眾多香港品牌產品,深受港人喜愛
當務之急是救助中小企保就業
除了美國的粗暴打壓,更令人擔心的,是持續不退的疫情。自香港暴發第三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實施歷來最嚴厲的防疫措施,影響遍及各行各業。企業收入急跌,部分甚至陷入經營停擺。另一方面,環球經濟深度衰退,廠家和出入口貿易生意低迷,訂單銳減,流動資金捉襟見肘。有業界人士反映,倘若第四季疫情和外圍環境仍未明朗,屆時企業將面對生死存亡。
幸好,特區政府近日宣布,將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對商界而言,可謂一顆來得及時的續命丹。有關消息公布後,各界人士、政團和組織紛紛開出“願望清單”。不過,早前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加上《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已動用香港大量儲備。因此,特區政府接下來的紓困措施,必須具針對性,平衡香港公共財政的承受能力。
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救助中小企,保住就業。據特區政府統計數字,全港有超過34萬家中小企,聘用約45%的私營機構僱員,一旦出現倒閉潮,勢必出現骨牌效應,重挫經濟和就業市場。筆者建議,金管局可與銀行界協調,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將“貿易融資貸款本金還款期”延長至270天,而一般貸款(包括循環貸款)的本金還款則延至12個月。同時,政府亦應向遭受中美貿易戰和疫情雙重打擊的製造業和進出口貿易業業者提供現金補助,協助他們應對現金流的壓力。
另外,雖然政府已啟動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為僱主提供未來3個月的薪金津貼,但疫情一日未受控,經濟難以復蘇,就業情況將持續惡化。同樣面對失業率創新高,新加坡政府已宣布,將僱傭補貼計劃延長至明年3月。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啟動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時,可考慮將“保就業”計劃的資助期限由現時的6個月,延長為9個月以上,並按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釐訂補貼的比例和申請條件。
雖然眼前有重重難關等着我們,但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企業未有因此意志消沉。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最近公布了一項調查,顯示近半受訪企業仍對明年前景感正面,並已採取一系列“進攻型”策略,把握轉型機會。筆者深信,只要我們懷抱信念,憑藉累積多年的營商經驗、敏銳觸覺,加上背靠國家這強大後盾,一定能扭轉形勢,抵禦各種風浪。共勉之!
(作者係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9月號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賀子琪、邸 倩
審核:連振海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美國自7月單方面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後,先是“制裁”香港官員,繼而是逼令香港商品將原產地標籤改為“中國製造”,取消船運的雙重課稅寬免。這些橫蠻無理的舉動,特區政府和商界無不表示憤慨,狠批美方破壞國際秩序,粗暴干預香港事務。面對美國步步進逼,香港必須主動出擊,提升自身競爭力,捍衛香港的國際聲譽。
文|香港 吳宏斌
吳宏斌
所謂制裁對港經濟影響有限
觀乎美國所謂的制裁,看似是“雷厲風行”,實際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少”,政治姿態多於實際;因為香港製造業早已將生產基地轉移至內地和東南亞地區,真正是“香港製造”的產品少之又少,出口至美國的佔香港總出口更不足0.1%,對香港經濟影響十分有限。
至於美國取消船運的雙重課稅寬免後,船公司會否因稅務負擔增加,而將成本轉嫁至廠家或買方身上,仍需視乎執行細節,再作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舉對美國航運業有害無益,因為香港公司受惠於《稅務條例》相關的免稅安排,只須向美國繳稅。相反,美國公司將須同時向美國和香港政府繳稅,損人不利己。
“香港品牌”才是治本之道
雖然美方現階段的行動,對香港製造業的“殺傷力”有限,但筆者認為,美國“項莊舞劍”,挑起貿易戰、在香港製造事端,意不在“貿易”或所謂的“自由民主”,其真正目的,是要牽制中國。香港作為外放型經濟體,在中美博弈下,實難獨善其身,倒不如奮力一搏,善用自身優勢,化危為機。
在美國要求香港產品更改產地來源後,有人擔心“香港製造”這金漆招牌會從此不保,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對此筆者有另一看法:“香港製造”的優勢,不單純指產品在香港生產,更重要的是產品背後,香港企業重視品質、追求卓悅、力求創新的DNA。因此,我們不應着眼於產品包裝上是否印刷“香港製造”標籤,而是要將目光放得更遠,以涵蓋面更廣闊的“香港品牌”來展示我們的優勢,讓國際消費者知道,無論產品在哪裡生產,只要是“香港品牌”,便是信心保證。這才是香港企業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棋局中,維持競爭力的治本之道。
廠商會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工展會是香港久負盛名的大型戶外展覽會。工展會雲集了眾多香港品牌產品,深受港人喜愛
當務之急是救助中小企保就業
除了美國的粗暴打壓,更令人擔心的,是持續不退的疫情。自香港暴發第三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實施歷來最嚴厲的防疫措施,影響遍及各行各業。企業收入急跌,部分甚至陷入經營停擺。另一方面,環球經濟深度衰退,廠家和出入口貿易生意低迷,訂單銳減,流動資金捉襟見肘。有業界人士反映,倘若第四季疫情和外圍環境仍未明朗,屆時企業將面對生死存亡。
幸好,特區政府近日宣布,將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對商界而言,可謂一顆來得及時的續命丹。有關消息公布後,各界人士、政團和組織紛紛開出“願望清單”。不過,早前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加上《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已動用香港大量儲備。因此,特區政府接下來的紓困措施,必須具針對性,平衡香港公共財政的承受能力。
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救助中小企,保住就業。據特區政府統計數字,全港有超過34萬家中小企,聘用約45%的私營機構僱員,一旦出現倒閉潮,勢必出現骨牌效應,重挫經濟和就業市場。筆者建議,金管局可與銀行界協調,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將“貿易融資貸款本金還款期”延長至270天,而一般貸款(包括循環貸款)的本金還款則延至12個月。同時,政府亦應向遭受中美貿易戰和疫情雙重打擊的製造業和進出口貿易業業者提供現金補助,協助他們應對現金流的壓力。
另外,雖然政府已啟動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為僱主提供未來3個月的薪金津貼,但疫情一日未受控,經濟難以復蘇,就業情況將持續惡化。同樣面對失業率創新高,新加坡政府已宣布,將僱傭補貼計劃延長至明年3月。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啟動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時,可考慮將“保就業”計劃的資助期限由現時的6個月,延長為9個月以上,並按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釐訂補貼的比例和申請條件。
雖然眼前有重重難關等着我們,但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企業未有因此意志消沉。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最近公布了一項調查,顯示近半受訪企業仍對明年前景感正面,並已採取一系列“進攻型”策略,把握轉型機會。筆者深信,只要我們懷抱信念,憑藉累積多年的營商經驗、敏銳觸覺,加上背靠國家這強大後盾,一定能扭轉形勢,抵禦各種風浪。共勉之!
(作者係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9月號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賀子琪、邸 倩
審核:連振海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