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堅
地產市場是港人投資的工具平台,同時反映了香港經濟環境和人均收入的變化。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和金融海嘯的情況下,香港的樓市從泡沫爆破,但受惠於自由行等惠港措施,本港經濟反彈,私樓售價亦開始回復升勢,近年樓價更屢創新高。去年黑暴及疫情爆發前,「上車盤」的呎價普遍高逾一萬二千多元,實在令青年人難以置業。今天的香港,又因新型冠狀病毒拖垮經濟令市民收入大減,從而影響到租樓和供樓的能力。
政府支持社福機構與發展商或業主合作,獲關愛基金補助,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租金比市場價低的單位,由社福機構安排有需要家庭入住和負責日常管理,以解決短期住房需求。深水埗南昌街近月有一個組合屋項目有八十多個單位入伙,廉價的租金協助入住的家庭可在短期內減輕住房的壓力。
筆者在社福機構服務,當中有不少基層家庭一家大細住在狹窄的一百多呎劏房中,有一些是已申請公屋的輪候人士,有一些是未能合乎申請資格者,更有一些居住劏房人士是因工作和經濟變化而被迫遷入。劏房的環境除了狹窄外,家訪的社工們常常反映有不少單位沒有窗戶,沒有煮食的地方,學童們需要在睡覺的床上做功課溫習,屋內光線不足的情況十分普遍,從早到晚要「挑燈夜讀」,試問在這種環境生活又怎能不壓抑呢?
筆者相信這一兩年內的香港經濟難以回復如前,省吃儉用以積穀防饑,又或者是已受失業減薪影響的家庭,希望有一個短期支援的項目能節省生活成本,以助家庭渡過難關。
然而,過渡性房屋只能暫時改善公屋輪候戶的住屋環境,對房屋供求起不到紓緩作用,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仍是覓地建屋。
土地供應是香港的老問題,如何能提供大量土地興建房屋,特別是公營房屋,是一個關係絕大多數市民的民生問題。今天特區政府能否在泛政治化的環境下,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為香港播下房屋供應的種子,相信是不少市民期待的重要一環。
由於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筆者希望政府可大加支持非政府組織與私人企業合作,在更多閒置土地上興建過渡性房屋,並為有關項目提供適切的支援。
作者爲註冊社工、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香港五邑總會副理事長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