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金秋,國慶來臨。每逢這個時候,我心中總會生出綿綿思緒,半是回顧祖國七十餘載的崢嶸歲月,也夾雜著我和祖國共同成長的無窮回憶。
文|香港 楊志紅
國慶節,我第一次帶上紅領巾
我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年,算得上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小的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從零開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好在那會兒孩提心性並不在意,每天玩玩樂樂地度過,最盼著念著的節日就是過年,可以吃上平時吃不到的飯菜。至於國慶節,只在長輩嘴裡聽到過,並沒有特別的印象。
我對國慶最初的深刻記憶起源於一條紅領巾。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成為班級裡最早一批加入少先隊的學生,被告知要在國慶節當日戴上紅領巾,這個消息讓年少的我激動了好一陣子,接連幾天都在期待十月一日的到來。
國慶那天的早晨,學校在國歌聲中舉辦了升旗禮,隨後就是我們的入隊儀式。秋日的陽光灑下來,照得身上、心裡都格外暖洋洋,我們用稚嫩的聲音莊嚴宣誓,接著脖子被繫上象徵紅旗一角的紅領巾。那一刻,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家國歷史和個人成長的激蕩共鳴,耳邊仿佛響起歷史的回音,槍炮聲、吶喊聲、口號聲交雜回響,頭頂飄揚的五星紅旗和脖頸間的紅領巾像施了魔法一樣,喚起了心底的熱情。等我回過神來,那種深沉的、渾厚的情感已經不知不覺浸濕了眼眶,這種體驗對於兒時的我,是全然不同的記憶和經歷,自此之後,國慶節就成為我另一個期待的節日。
時間呼嘯前進,從小隊長到大隊長,再到上山下鄉的知青歲月,這之後,我趕上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在這個大時代中,我從廣東來到香港,又從香港把工廠開回內地。時代帶來的機遇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見證著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又積極地參與其中成就自己的事業。在拼搏事業的幾十年裡,幾乎每一個國慶節我都奔走在香港和內地之間,扎在工廠和車間裡,雖然極為忙碌,但我總會在路過五星紅旗的時候停下步伐,在心裡向祖國道一聲“生日快樂”,然後接著和無數中國人一樣,充滿激情地為未來繼續奮鬥,把自己個人的命運匯入國家富強的時代巨浪裡。
親歷閱兵,我看見祖國日益強盛
1999年的10月1日,我受邀參加建國50周年閱兵式的觀禮。
至今,我依然記得那天凌晨三點左右,受邀觀禮的人士就開始前往天安門廣場集合,等待安檢入場。夜色中的北京下著小雨,長安街兩側燈火璀璨,天安門廣場上的燈光穿透黑暗,就像當初中國共產黨和英雄先烈為新中國帶來的光明。我擠在人群中,壓抑不住地興奮和激動,手指尖都不受控制地微顫,絲毫沒有因為早起和排隊而感到疲倦。
3月8日,楊志紅女士和義工們來到香港大窩口,向社區居民和環衛工人派發口罩
隨著太陽升起,烏雲漸漸散去,雨後的首都碧空如洗,陽光灑在整個廣場上。十點整,閱兵在禮炮聲中開始,海陸空三軍組成的多個方陣依次經過天安門城樓,整齊的腳步聲、轟隆的行車聲,以及頭頂飛機的呼嘯聲,震撼著我所在的觀禮台,也激蕩著我的心。看著眼前經過的隊列,我深深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大,更從心裡油然而生出自豪和熱情——我有幸生於新中國,長在這個前所未見的盛世中。
之後的幾十年,我有幸受邀參加了建國60周年、抗戰勝利日閱兵、建國70周年閱兵儀式,親眼見證種種變化,從閱兵武器全部實現國產化,到特種兵方隊首次亮相、再到抗戰老兵方隊的驚喜受閱,直至維和部隊和東風導彈的震撼登場,每一次的變化都讓我倍感欣喜。特別是在去年的天安門廣場上,我看到兩名女將軍英姿颯爽的領隊走過,作為一名女性,我與有榮焉。我知道,在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背後,在方陣人文化的背後,是整個國家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文化自信以及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撐港抗疫,在香港獻上國慶祝福
2020年的國慶節,對身在香港的我而言,必將是一個難忘的國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世界面對著共同的病毒挑戰,當內地早已實現零確診的時候,香港的疫情仍在反復。好在,隨著中央政府派檢測隊來港支持,出資支持香港社區檢疫,以及在香港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疫情有趨緩之勢,新增確診個案得到有效控制。
現在回想全球抗疫情況,內地的優異表現有目共睹,從地方政府的統籌調度能力,到醫護人員的盡職精神,再到普通市民的配合程度,內地抗疫做出了“教科書式”的示範,向全世界展現出社會主義國家在面對災難時的高效處理和動員能力。
而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內地和歐美國家抗疫表現的對比,讓不少香港市民感到感激和驕傲,重新燃起了家國之情,大部分市民還是對內地投入人力物力幫助香港抗疫表示認同,也衷心希望香港能夠早日擺脫疫情、重振經濟。
今年是全民抗疫特殊的一年,也是新中國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我和共和國共同成長的第七十個年頭。回首過往的歲月崢嶸,千言萬語化成那句最樸實的祝福——“祖國,祝您生日快樂!”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0月號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劉一行、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