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創及文化發展,複雜多變,任何國家轄下的任何地方,面對早已“什麼也不確定”而價值觀又混淆不清的情勢,教育政策的設定與措施落實,既要回應世局不斷的“變”,亦要確保持守“常”情、常理,即善良、守法、尊重、盡責、仁愛、親國家、親民族等正面、正常的健康價值,以支撐“變”局,免得教育愈變愈壞,而是務必要愈變愈好。
推動國民教育是未來教育施政重中之重。圖為教聯會黃楚標學校升旗隊
香港身處國際社會已久,這裡東西文化薈萃,亦曾經歷一百五十多年英殖的管治,有完全靠攏西方的“國際觀”,一切要西化,美歐的制度及利益,以及支撐這些制度與理的價值觀,儼然已代表了一切的價值。香港的學校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入西方價值架設的樊籠困局中。
香港回歸後,一切平穩過渡,包括金融、旅遊、航運等行業大步向前,連教育制度、課程、考評的規劃,都是往西直走,對東方祖國的一切,幾乎是不屑一顧。“通識教育金裝上陣,國史教育愴惶落馬”。這是筆者於2009年,通識科正式在中四(高中一年級)落實為獨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前,於香港主流報章的專欄裡所起的題目,內容再引申的是,若將中國歷史科斬件放在通識科學習,同時又將初中中國歷史科的傳統必修必讀規定取消,以“元素”方式植入其他學科,成為“寄生”科目學習,“國之為國,必有國史”的國民教育的重大原則被破壞,香港學生的身份認同、國家觀念、民族情感的培育,將日益失落,後患無窮。另外,更危險的是,通識科強調以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為教學實踐目標之一,於是,在知識基礎薄弱之下,在反中反共媒體不實的“教材”誘導下,師生互動,對國家的一切,長期採取左批右判的價值取態,難以回頭。這就是當今香港學校面對香港學生國族身份失落的最大難題。
欠缺國家觀及民族身份的確定,向心乏力。本來,香港回歸,基本法落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創新政制,五十年不變。基本法的第一條及第十二條清楚指出,“一國”在前,“兩制”在後,相伴而行。但過去一段長時期,香港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一國”的教育並不上心,“兩制”卻按己意演繹,搓圓按扁,與“一國”脫軌,積非成是。由2003年“反23條立法”,到2012年“反國民教育”,直至2019年“修例風波”,違法暴力,反中反共,是愈演愈烈。教師及學生的參與,竟然屬主要的群體,泥足步步加深。這使得香港教育的未來規劃,必須要先服膺“一國”的大局,以戰略性思維作考慮,半點不能鬆懈,防微杜漸,重拾給予香港極大發展空間的“兩制”,為學生謀最大的福祉。正值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23年,港區國安法落實,香港特區政府法治再生,社會得以重返正軌。瞻前亦顧後,“一國兩制”下的教育,應要有以下的規劃綱要。
其一,重視國史、國學(中華文化)、國情三結合,“活化”國民教育今天香港中學的中文科考試內容,完全沒有將中華文化放於眼內。經典文章閱讀、考核所佔的比例甚少,中史科、中國文學科選修選考的人數亦連年下降。而中、小學普教中的政策,已忘初心,選用普教中的學校日益減少。說實在,沒有國語(普通話)的民族,何來民族的國家?另一方面,香港年輕一代對身份及國家認同又出現頗大危機。因此推動蘊含國史、國學、國情三合一的“國民教育”是未來教育施政重中之重,而國史、國學、國情綜合教育,要以4E(教育Education、參與Engagement、經歷Experience、激勵Exposition)推動,鼓勵全港中學生畢業前有一次從香港出發,再前赴內地與國外的三地連環遊學,以鞏固香港、國家、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觀念。再者要補充的是國家憲法、基本法附件三所載的港區國家安全法,於學校、於社會進行的法治教育,必須讓受眾明瞭其重要性,知法守法,確保“一國兩制”的全面落地。
自2012年第一屆新高中文憑試起,中學通識科正式通過考核,推行近十年。歷史驗證下,通識科內容繁雜、師生互動困難,“發展”成虛浮無根,乃至藉學科之名,偏執於時事。用政治立場覆蓋知識的追尋,強調批判性思維,由口頭批判到“違法達義”,以至身陷囹圄,不斷升溫,對學童成長殊為不利。因此,當前急務是落實刪減內容,修改評核方法,如取消專題探究、必考題等,並要逐步將通識科轉為選修科,從而釋放各科的學習時間與空間。
閱讀、專題研習、德育及資訊應用四大範疇,全面更新、重新出發。從QEF(優質教育基金)撥備巨額獎勵基金以作支援專款專用(由政府主導,並要靈活使用,鼓勵具民族情感、國家觀念的民間有志團體承辦)。教育共同推動的目標,當以鼓勵、獎勵青少年建構活知識、培育家國情懷,以及處事做人核心價值為大方向。特別要提出的是,從知、情、意、行層層深入認識基本法,增強師生對“一國兩制”的熟悉,培養守法的觀念,當可透過“閱”“專”“德”“訊”四大範疇,作多元的推動。這是價值教育,亦是守護“一國兩制”之根本。
教育局善用、敢用法定“獎懲權”,對每間學校面對失德狡辯老師,查明屬實的個案,不假顏色、限期處理妥當,並要公開向教育持份者交代,對犯上更嚴重的違法暴力事件的教師,證明屬實,必須開除,以樹立教學正風。近期,教育局斷然取消應屆歷史科“1900年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歪情歪理的、完全違反教育專業操守的考題的要求,可視作成功案例,教育局將之可視為參照的範本。另外,檢視並修改香港教育條例,對披著教育專業外衣,卻事事政治先行並動員教師乃至學生作出反社會、反國家的“教育”團體,有必要作出法律的規限,以正視聽,讓香港學界重返和平、友愛、良善的正軌。
教師連續十年要有一年進修。特區政府應設置常規性撥款,推動“教師帶薪進修”,讓連續教滿十年,在教學事功上稱職達標的教師,能享有終身一次的一年帶薪進修。事實上,教育觀念推陳出新,教師對香港、國家及世界一體的教學思維,有必要調整及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參與有系統的、相關的在職進修及專業培訓,了解國家、世界的轉變,亦可增加新入職教師的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讓社會各界乃至年輕一代,充分感受特區政府的尊師政風,以及發展優質教育的信心及決心;而內地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梯,亦有不少值得融入參照的價值。
教育局務必將行政、考評與課程,乃至師資培訓認證課程,在五年內規劃一體化,由教育局緊密諮詢專家及前線工作的意見,直接統領及辦理。學校的課堂(實體及網上)教學,是確保師生品與學成長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因此教育局與辦學團體需與學校合力,營建校本的觀課文化,促進教學質素。制定政策、投入資源,可參照過往姊妹校成功締結的經驗,鼓勵香港民間學校積極參與,取長補短,先試點,若產生成果,再全面推行,促成大灣區九市和兩個特區,組成“優質教學互動圈”分享獨特經驗,集思廣益,促成教育大共識、大進步。
時至今天,香港的教育整體水平,仍能位居全國乃至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前列,但全球的步速急劇變化,教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教育既要應對世界政局,以及科學創新的“變”,同時,亦要保持人文核心價值的“常”,這有賴學校教育的各個持份者,毋忘初心,在以學生為本的大前提下,不懈努力。踏入新的年代,香港特區政府的全力投資及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唯有民間與特區政府的衷誠合作,賦以中央政府從旁予以的適時協助,如此香港教育可確保優勢,培育多元人才,為民族、國家作出長遠貢獻。所以,不欺“一國兩制”,香港教育方有前途。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