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界有個北區,北區有個打鼓嶺鄉,打鼓嶺鄉有個坪洋村。坪洋村是個單姓村,家家戶戶都姓陳。村裡建有陳氏宗祠,供奉著陳氏列祖列宗。我作為胡公後裔,穎水一脉,曾兩次到宗祠祭拜。
北區作為一個地名,是很概念化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它通常指某個城市地理位置靠北的區域,香港、澳門都有北區,台灣則有四個北區。香港的北區位於深圳河南岸,是香港與深圳之間主要的陸上交界區域,設有文錦渡、羅湖、沙頭角、蓮塘等四個口岸。整個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所謂“上粉沙打”地區),加上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作為香港十八區之一,北區面積大過港島和九龍半島總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大埔區分拆而成的。打鼓嶺一帶遠眺。由於長年人迹罕至,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保存完好(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中英街店鋪林立,顧客却不多,新建了一些紀念性建築,看起來更像一個露天博物館初聽北區地名,想必你也會有聽到其他城市北區一樣的感覺,乾巴巴的,沒什麽文化韵味。但當你知道了北區下轄各鄉鎮的名字,不管是好意頭的上水,浪漫的粉嶺,還是古樸的沙頭角,特別是豪氣滿滿的打鼓嶺,一下子便覺得生動起來。如果你再深入一步,與某個鄉某個村發生了聯繫,從中領悟到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更會對那裡的人文社會變遷感慨不已。我第一次踏足香港,便是在北區。隱約記得是1996年前後,到深圳出差,慕名前往位於沙頭角的中英街。出乎我的意料,這條見證了百年歷史風雲的街道,本身實在太普通了。一條寬不過三四米、長不過二三百米的邊境小街,以購物為主,風光和建築都乏善可陳。由於逗留時間太短,除了扛著大包小包的商販,其他並沒給我留下多少印象。當時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多年後我會長駐香港。待我駐港工作後數年重遊中英街,街面上已十分冷清了。店鋪林立,顧客却不多。新建了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回歸廣場、濱海觀景道、中英街標誌塔和中英街雕塑墻等,看起來更像一個露天博物館。實際上,中英街的確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以展示“一國兩制”的歷史景觀和文化風情。中英街看起來更像一個露天博物館(本刊記者 李博揚 攝)
相傳打鼓嶺之名,來源於清朝時期打鼓嶺村與黃貝嶺村的衝突我說與某個鄉某個村發生聯繫,當然不是指的與中英街這種露水關係。那是要深入到對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認知裡,進而對自己的人生際遇產生影響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是可遇不可求的。於我而言,便是打鼓嶺的坪洋村。十二年前,我在那裡結識了該村村代表(俗稱村長)陳月明小姐和她的夫君張然先生。那是2008年3月22日,農曆二月十五,春分月圓之夜。當天恰逢台灣大選,國民黨馬英九戰勝民進黨謝長廷,當選新一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開票時,我們正坐在月明家的庭院裡,品嘗著豐盛而有特色的晚宴,觀看新聞播報,在這皓月當空、春風如縷之夜,暢談歷史和現實,感受到台灣與香港的淵源,香港與內地的淵源。一輪明月下,月明小姐與先生張羅忙碌著,琴瑟合鳴。小兩口一年多前完成大婚,女兒剛出世不久,還隱約可見新婚的喜悅。我們把盞閑聊,天南地北,感觸良多。相傳打鼓嶺之名,來源於清朝時期打鼓嶺村與黃貝嶺村的衝突。黃貝嶺位於深圳河北岸,人口比打鼓嶺多。打鼓嶺人為了抵擋黃貝嶺人的攻擊,於村內設立了一個大皮鼓。當黃貝嶺有人來襲時,立即擊鼓通知村民合力抗敵。黃貝嶺,則得名於村頭一座形似貝殼的黃土丘。如今,低矮的土丘還在,旁邊建了一座賓館,名貝嶺居。我出差時常住貝嶺居,沒想到還有這麽一段故事。
歷史上香港還有一個“三大中心”的說法:國際間諜中心、走私中心、黃賭毒中心張然先生在歷史和文化問題上頗有造詣,對新界百年變遷了如指掌,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幾乎每次去打鼓嶺,他都會帶我去看邊境禁區,去看縱橫交錯的鐵絲網和羅湖橋下水貨客往來的通道。沿途所見所談,有感而發,天馬行空,獲益良多。眾所周知,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航運中心。“三大中心”是香港的名片,無人不知。與此相伴,還有一個“三大中心”的說法也流傳甚廣:國際間諜中心、走私中心、黃賭毒中心。去年“修例風波”中外部勢力無處不在的影響,此次全國人大單就香港一個地區制定國安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間諜活動的猖獗。至於走私和黃賭毒,這世上但凡有海關,便會有走私。香港走私物品包羅萬象,大到軍火毒品,小到嬰兒奶粉。同樣,凡有海關,便有偷渡,偷渡不過是人口走私而已。回望歷史,毒品走私本就是香港的胎記,鴉片戰爭成了這座南國邊城的“催生婆”。想當年,在風靡全球華人娛樂圈的港台電影中,白粉、夜店和賭博幾乎是永恒主題。若論軍火走私,從官方到民間,自民國以來就沒有斷絕過。最近的案例是2016年底,一批新加坡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釀成多邊外交事件,轟動一時。而人口走私,最著名的當屬以“大逃港”載入史冊的幾次偷渡潮,對今日香港的人口構成和社會政治生態都構成了重大影響。香港走私,海陸空都有。而陸路走私,必經新界北區。但這裡的走私,包括偷渡,有著更豐富的內涵,正邪之間,遠不是某些抽象的道德律條所能定義的。據說,當年霍英東運送抗美援朝戰略物資,地頭上便得到了新界大佬張仁龍的配合。最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持續幾十年的逃港潮。或因為戰亂,或因為政治運動,或因為饑荒,內地數以百萬計的人非法逃港,今日北區有一些不能享受新界原居民“丁權”的雜姓村(打鼓嶺轄下二十五個村落,有十八個是原居民村,兩個是居民村,還有五個是尚未獲安排村代表選舉的自然村),無異於逃港潮的社會標本,家家都有一部傷心的逃難史。然而,歷史的吊詭在於,恰恰是充滿傷痛的逃港事件,成了中國改革開放潮起珠江的直接動因。同時,改革開放初期跨過羅湖橋北上投資的弄潮兒,相當一部分正是早年的逃港者。而一波一波的水貨客,持續打開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商貿通道。在今天香港或深圳的社交場合,你時不時會碰到一個政經舞台上的活躍人物,向你講起他的逃港故事。如果往上追溯,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在內地找到他們的祖廟。往返深圳河的一代一代淘金者,書寫了拼博奮進的傳奇,也留下了血濃於水的記憶。他們成就了時代,時代也成就著他們。北區的山山水水,可以作證。機緣巧合,我還認識另一位張姓朋友。他叫張永康,土生土長的新界人,張仁龍正是他的大伯父。然而,這樣的出身背景,似乎跟他沒什麽關係。永康從小留學加拿大,英語講得比漢語流利,年輕時被公司派往上海工作,現在把家安在了北京,把生意做到了美國。當我向他了解張仁龍的事跡時,他說完全不清楚,還不如去問張然。而張然父母是北京高級知識分子,他與陳月明小姐相識於留學美國期間回國探親的途中。當時,他在倫敦機場轉機,而留學英國的月明小姐正準備從倫敦飛香港。千里姻緣,情牽一綫;百年人生,緣會一刻。張永康從新界走向北京,張然從北京扎根新界,整個世界成了他們人生軌跡的舞台和背景。“一國兩制”的巨大張力,由此可見一斑。
新界民風淳厚,向來注重傳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重視鄉情、親情、宗族凝聚力我與月明相識十多年了,第一次見面就有親人的感覺。她如今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有兒有女,其樂融融。事業發展得也很好,家族生意紅紅火火,社會服務有聲有色,自己更在去年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俗稱鄉長)選舉中獲勝,成為開埠以來第一位女主席。在就職典禮上,月明主席由衷地說,自己生於斯,長於斯,服務於斯。幾十年來,見證了打鼓嶺由一個半封閉式的邊界區域,到分階段開放禁區,慢慢釋放土地活力,發展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為新界帶來經濟騰飛的新機遇,打鼓嶺將充分發揮連接深圳市的地緣優勢所蘊含的競爭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據了解,打鼓嶺曾有約一半面積被劃為邊境禁區,當地居民必須持有禁區紙才可以出入。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後深港合作不斷推進,禁區自2010年起逐步開放,直至2013年6月第二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後,打鼓嶺禁區基本上全面解除。現時市民已可以自由進出這個曾經令人覺得十分神秘的“邊境區域”,而由於長年人跡罕至,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保存完好,為青山綠水平添了幾分魅力。回首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一國兩制”與改革開放這兩大國策幾乎是同時提出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深圳特區正是因應香港而設立。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如果以深圳和香港為龍頭,北區位於深港之間,恰恰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前沿。所謂新界,過去指的是新納入港英管治的僻壤,今天已成為新區發展的濫觴。新界民風淳厚,向來注重傳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重視鄉情、親情、宗族凝聚力,鄰里之間待人接物古風猶存。月明始終是一副嫻淑恬靜的樣子,當我們漫步在坪洋村街頭,她一路給我們介紹村裡的情況,一路與村民熱情地打著招呼。難以想像,村內村外有那麽多繁重的事務,需要她去協調和處理。坪洋村陳氏宗祠
細雨迷蒙中,我再次來到陳氏宗祠。整個建築以灰色為主調,磚瓦經緯,翹檐欲飛,簡約疏朗,兩根深紅色的及檐圓柱則使沉穩感盡顯。兩旁楹聯是“胡公世澤,穎水家聲”八個燙金大字,與正上方黑字棕底的“陳氏宗祠”匾額渾然一體,構成一個厚重的門形圖案。寓意此門之中,乃陳氏列祖列宗,氏約族規,後輩子孫務必崇拜禮敬,謹守遵從。陳姓起緣於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舜後裔胡公滿被列為十二諸侯之一,封於陳地。胡公滿子孫以國為姓,是為陳氏。陳氏族人奔波遷徙,繁衍於亂世,至秦朝初年陳軫重回陳國故地潁川,開枝散葉,為潁川陳氏始祖。漢末魏晋時期,傳至陳實一代,在盛行門閥制度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成為名門望族。陳氏從潁川走向全國各地,其中較大的兩支,分赴閩南和江浙一帶。迄今陳姓在福建、江蘇、浙江、廣東都是第一大姓。素有“天下李,廣東陳”之說。廣東陳姓源流主要有四:一是潮汕地區,多從閩南遷來;二是珠三角地區,北宋時從江西德安義門陳分莊而來;三是粵北粵西地區,隨南宋末代王朝遷徙而來;四是水上陳姓疍民,源於陳友諒兵敗後,余部和家人為明王朝驅迫南遷。除了這四支主流,還有一些歷朝歷代零星遷入的,或由當地人因種種原因改姓而來。坪洋村陳姓是從何時何地遷來的,我沒作過考證。依我看,這已無關緊要了,氏族遷徒之路,亦是文化文明傳播之路,無休無止。從陳姓的繁衍,我依稀看到了新界五大姓鄧、文、廖、侯、彭家族的繁衍。其實,面對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變化,推陳出新,我們哪一個栖身之處,不是新界?撫今追昔,得絕句《新界坪洋村拜謁陳氏宗祠有感》:
編輯: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