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立法會主席,我期望立法會在未來一年能為香港的政局帶來喘息空間,讓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商討如何應對經濟逆境、對抗疫情,重新團結社會。
文 | 香港立法會主席 梁君彥
梁君彥
過去一年多,香港面對政治動盪,及後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持續至今已經超過大半年,經濟、市民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謂元氣大傷。立法會原定9月舉行換屆選舉,但因應疫情的特殊情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原則性的決定,第六屆立法會繼續履行職責不少於一年,直至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任期開始為止。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簡單直接,不設門檻,令立法機關繼續履行其憲制職能,確保香港特區政府有效施政。回歸以來,立法會一直肩負獨特的憲制責任,發揮有效作用,為各階層的市民發聲,協作不同界別的力量,以最大力度監察特區政府施政。
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立法會主席,我期望立法會在未來一年能為香港的政局帶來喘息空間,讓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商討如何應對經濟逆境、對抗疫情,重新團結社會。立法會將會在10月中復會,按照慣例,行政長官將在首次會議發表施政報告,特區政府亦已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延長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並為受疫情重創的行業提供資助。在目前的經濟及社會情況下,我希望不同黨派的議員能聚焦處理經濟民生問題,一同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冀行政立法關係可改善。圖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答問會
議會議政應重拾理性討論
立法會是香港社會的縮影,社會和議會的氣氛彼此帶動著,我不會低估議會在未來一年的挑戰,議員仍會在議會內用不同方式表達意見,或許有議員會繼續利用立法會《議事規則》容許的空間表達政治訴求,甚至預期混亂場面將繼續出現。但議員在表達意見時,亦應堅守法律、立法會《議事規則》及相關規定,不能每每訴諸激進手段。
議會應是理性議政的場地,激烈的行為無助解決問題。我身為立法會主席,一方面尊重議員表達意見的權利,另一方面亦有職責維持議會暢順和有效運作,兩者要取得平衡。我將會一如以往按同一宗旨辦事,就是根據基本法、《議事規則》及立法會的慣常做法處理議會事務,只有這樣,我所作的決定才是合情合理,亦能經得起挑戰。
重建行政立法關係
香港再出發關鍵一步
我一直深信行政立法關係倘能維持互動——既互相合作,亦互相制衡,必定有助特區政府更緊貼民情,從而制定適當的惠民政策。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與其他議員在立法會綜合大樓參與2019冠狀病毒檢測活動
上任主席後,我已立即提出增設每月一次的行政長官“短問短答”環節,讓行政長官有更多機會來立法會,與各議員溝通;而不同黨派的議員亦能因應民情就不同政策範疇直接向行政長官提問。
在行政長官的同意下,這個環節持續了一段時間,但其後因行政長官出席質詢及發表施政報告時,都受到部分議員行為的影響而令會議無法繼續;特區政府在去年年底去信立法會,表示由於多次受到嚴重干擾,需重新考慮這個每月舉行的“短問短答”安排,是否仍是合適的平台讓行政長官回應議員的質詢。
出現這情況是十分可惜的。回想過去“短問短答”環節順利進行的時候,不同黨派的議員趁機直接向行政長官提出惠及民生的建議,特區政府都積極去跟進或落實,可見議會在商議經濟民生議題時,亦不乏理性務實的討論,不論是特區政府與議員,或是不同的議員陣營之間都曾經有商有量。
行政立法關係重建互信是社會向前邁進的關鍵一步,但改善行政立法關係不是朝夕之事,行政立法關係往往是雙向的,孤掌難鳴,特區政府推行政策時應審時度勢,縱觀時局,做好解說工作,而不同黨派的議員亦應摒棄對立,以事論事,減少紛爭,以大局為重。
議會能否有效運作,有賴每一位議員,本著為市民服務的初心,理性表達意見,為香港謀求出路,而不應只為贏取少部分人的掌聲,須以香港社會整體及每一位市民的福祉為依歸。唯有雙方都伸出橄欖枝,行政立法關係才能破鏡重圓,香港才可踏上復元之路。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0月號
紫荊專訪|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