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麗芳
通识科备受批评,主要是因为传媒近年屡屡揭发通识科教材充斥错误史观、宣扬违法思想,甚至有歌颂“港独”之嫌,完全违背当初推出通识科希望令学生有批判性、独立思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德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因此现在是时候“停一停,谂一谂”,让社会各界可以重新思考通识科作为高中课程必修科的必要性,探讨通识科变回选修科的可能。
当年教育改革,政府把通识科列为新高中课程必修科,原本目标是希望令学生有批判性、独立思考、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德育,并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惟通识教育推行多年,结果负面多於正面。加上社会不断转变,对专门知识要求不断提高,社会需要专才多於通才。但通识科能培养我们需要的专才吗?我们可否还莘莘学子在学习上多些选择,把通识科变回选修科,理科老师回归教自己专长的科学科,培养多些理科老师新血,否则再过多10到30年,香港有机会出现“理科老师”人手短缺问题。
悖离课程设置初衷
不少通识老师是读文科或社会科学出身,要老师既懂人文科学、历史、社会时局,又要熟悉实验思维、高阶计算、科学模型,实在是要求严苛,要求理科老师同时精通历史、政治,也同样要求过高。为何不索性把通识科变回选修,让不同专长的老师回归自己专长,文科的教文学历史,社科的教经济地理,理科的教化学、物理、生物,这岂不是更合理安排?
国际学校的课程极少有“常识”或“通识”这个必修科目,他们是把科学、科技、健康教育及人文科学分开处理,笔者认为这是合理的做法,因为没理由要所有老师文理皆通。如果老师只需要教授自己的专长,就有助在课堂上引导同学思考。
同时,同学们也能够在接触不同学科期间,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在未来进修时,更能作出较适合自己的选择。再者,大家看看IB及iGCSE课程,笔者不禁问为何英美系统没有必修通识科,这必有其原因吧?
我们的通识科目内容已经广泛到,包括今日香港至现代中国、全球化,再到能源科技与环境等不同範畴的六个单元。如果回归选修,大多数同学便有更多时间应付专门科目,有利培养未来的理科人才,理科同学可以集中精神学习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延伸等科,至少可以做到“四选三”。
再者,不少通识科老师只是用剪报作为教材,惟报章内容是具时效性的,新议题不断湧现,如果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等原因难以紧贴时事,为何不让他们有更大选择空间,给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科或理科科目去钻研呢?既然市场对STEM有庞大需求,是时候把通识变回选修。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爲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香港青联科技协会主席、互联网专业协会副会长
編輯:嚴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