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煒光:勿忘國恥!港府應把伊利近街易名為圓明園街
文/馮煒光
160年前的今天(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瘋狂搶掠後,付之一炬。帶頭的英國人是額爾金爵士,香港譯作「伊利近」,今天香港上環還有條伊利近街呢!小時候經常經過,當時不知道原來是「紀念」一個毁我國瑰寶、滅人類文明的蟊賊﹗伊利近等人的行為不單造成我國人民永遠的傷痛,還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徹底破壞,是反人類的行為,理應被譴責,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非「紀念」他。
今天北京圓明園的售票處也貼出告示,上書「今日10月18日圓明園罹難日,全園免票」,然而同屬中國一部分的香港,卻只是一個普通的周日。我深信沒有一位特區高官會出個社交媒體貼文,紀念這個國恥日。香港回歸已23年,但我們的歷史教育,國民身份認同,由高官到年輕人都異常淡薄。我們今天仍然保留「伊利近」這個街名,港人繼續要認賊作父,情何以堪?故筆者強烈建議港府把這個街名改為「圓明園街」,以昭告港人,勿亡國恥。
英法聯軍當年攻入北京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物。當時聯軍只有2萬多人,和清廷駐守在京師的十萬軍隊相比,完全不佔優勢,但英法聯軍勢如破竹。這除了因為當時我國武器落後,「落後便要挨打」之外,還和「士無鬥志」有關。當時的皇帝咸豐便率先以「北狩」為名逃到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避難去。咸豐治下的清廷,妄自尊大,但又組織落後,武器陳舊,更無力號召國民團結一致抵御外侮,每讀史至此,扼腕三嘆。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奮發自強,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不去侵略別國,但也絕不容許別國侵略我們。外國人以船堅砲利欺侮我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是當今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成功團結國人,令我國走上富國強軍道路的成果。
有人會說愛國人士(統稱建制派)是反民主的,是腐朽的;專門針對國家的反對派是支持民主,是進步的。這其實是反對派刻意締造出來的假象。民主必須要有國家這個載體,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不以國家作載體的「民主烏托邦」。民主政制只是國家的一個方面,沒有國家,何來民主?除非你口中的民主,其實是獨立,那麼你的民主便有了載體,那你當然可以專門針對國家,事事和我們國家對着幹。但這便是以「民主包裝的港獨」,理應被唾棄。因此愛國人士尤其香港年輕人也可以愛民主,我們是愛國民主派,和泛民的「港獨」民主派是有重大分別的。
10月18日是圓明園的罹難日,故筆者不擬在此展開民主和愛國其實是一致的深入討論。但千里之行,始於易名。我們港人尤其年輕一代必須去殖民地化,並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愛國是天經地義的,這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不信,問問那些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的港人,他們正式取得別國國民身份的重要一步便是:唱該國國歌。由此可見,愛國是中西皆重視的理念,是我們生而為人的DNA,你可以選擇你的國籍,但你選擇了便必須愛那個國家。筆者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會選擇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因此愛護中國,勿忘國恥,不再認賊作父是必須做的事。
管治香港特區的一眾精英們(尤其是政務主任,AdministrativeOfficer,AO),你們一定會說「別添煩添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這種避事的態度,正是去年香港受黑暴蹂躪的原因。在大是大非面前退縮很容易,在政府上班,很容易便能混過一日(筆者當年在政府便目睹不少人這樣混),但你們這樣做官,對得起國家民族?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除非你心底裏自認是伊利近的一份子,但伊利近這蟊賊卻不會認你呢﹗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爲前新聞統籌專員、公關顧問
編輯:嚴駿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