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喝水並非越多越好?中醫教你正確「飲水方法」

日期: 2020-10-20 來源:紫荊
字號:

有人誤以為喝水越多越好,受到「日飲八杯水」一說之影響,不少人都時刻提醒自己多喝水,最廣為人知的理由則是水能幫助身體「排毒」。水是人體生命所需,但是每人均有不同的體質,且各人生活的環境、季節、天氣、活動量、性別、年齡等均有不同,死板地規定每天的飲水量及喝水的時間並不合適。

扜芞厙_501385872.jpg

 | 陳皓天(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推廣學會)


水液運化失常導致邪氣傷身

人體飲入之水不會一直以「水」的方式存在,而是必須化成身體有用的東西,亦即津液。《黃帝內經》則詳細地記載這一過程:「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概括了人體內水液運化的過程,人體之水液運化始於胃而終於膀胱,當中牽涉了多個臟腑的參與,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人體的陽氣方能將飲入之水正常地運化。反之,當水液運化失常,停聚於體內,則會稱為水飲之邪氣。

水液運化的過程就好像自然界中「地氣上為運,天氣下為雨」,背後主宰著這過程的就是人體內的氣,讓水能化為津液,並讓津液能得以流通以滋養和濡潤整個身體。這就好比鍋底下有火,鍋裡的水才能冒出氣來,亦即氣化。例如嘴裡有津液則不會覺得渴,津液能到達皮膚則不會感到乾燥。這都全靠底下的陽氣在蒸動,方能將津液蒸騰至一身上下內外。

假如脾胃的陽氣虛弱,喝水多則容易使水不能完全化為津液,水濕停留則容易感到胃脹、腹脹、不消化、大便黏或溏等,也容易因而患上咳嗽之病。假如膀胱的氣化功能減弱,口中之津液則容易不足,小便也會出現異常。老年人常見晚上睡覺時覺得口乾而需起床喝水,而且出現尿頻、尿急、排尿不暢、尿不盡等情況,也是比較典型的腎氣不足,氣化不利所致。

扜芞厙_501366466.jpg

錯誤方式飲水可傷陽氣

水之本性為「陰」,若以錯誤的方式喝水,或飲入過多之水,即可傷及人體的陽氣而生病。不少人以為生病時多喝水能加快疾病的痊愈,以及排走「毒素」。然而,生病之時,人體內之正氣相對較弱,用於運化水濕的陽氣亦自然較少。此時若飲入過多之水,不但無助正氣的恢復,反而會使不化之水停留在體內而成水濕邪氣,進一步阻礙陽氣的運行而阻礙康復,氣血運行受阻更會使各種實邪如痰飲、瘀血無法祛除。

 插图备选.jpg

如何正確地喝水?

適當地飲水方能使其為人體之用,否則反為人體之害,此即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之理。那麼,怎樣才算正確地喝水呢?早在2000年前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已經記載,喝水時應「少少與飲之」、「多飲暖水」等。

由於人體需動用陽氣以化水,故喝水時應避免喝冷飲,亦不宜於短時間內飲入大量水液,反而應分開多次、少量地飲。部分人習慣運動後一口氣喝掉一整瓶冷飲,又或於晨起時慣性地灌入兩大杯水。這些都屬不良之飲水習慣,即使飲入的只是清水,亦不利於水液的運化,可能出現越飲越口渴的情況。

至於何時應該喝水,現代人多因為過分忙碌而容易忽略自己身體的感覺,我們的身體實際懂得適時調節。正如肚子餓代表是時候吃飯,感到有點口渴則提示是時候喝水了,反映津液不足而需要補充,同時亦注意,當出現上述一些水濕不化而停留在體內的證候,則應適當地減少喝水並觀察身體之改變,有需要時亦應求治於中醫。

同時,我們亦可多留意口中之感覺,實際上口乾、口渴、口乾但不欲飲、口渴但飲入亦不解渴等身體感覺的機理均有所不同,多留意和認識自己的身體往往是養生的第一步,同時亦能為你的中醫師提供有用的資訊以更準確地診斷疾病。

扜芞厙_500955235.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喝水並非越多越好?中醫教你正確「飲水方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