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雲超
臨近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並將審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國家出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以下簡稱「方案」)。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授予深圳特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更多自主權,以支持「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給人很多想像空間。
該「方案」旨在於「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主要目標聚焦在要素市場化並在營商環境、城市空間等領域採取重大改革措施,做好全面開局準備,加強法制化和國際化建設、推進制度構建、複製和推廣創新成果,到2025年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標誌性突破,為全國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作出重要垂範。
科技創新方面,「方案」要求加速完善科研成就和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及建立國際化人才機制等舉措被允許先行先試;在資本市場建設、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試點及推動數字人民幣研發應用國際合作方面予以鼓勵和支持。同時,在醫療、購房、就業、教育、交通及社區服務政策上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方便,到2035年把深圳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業創新創意之都」。
「方案」著重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數據平臺建設,探索數據產權及建立數據隱私保護機制,試點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支持深圳「以規則銜接大灣區合作發展,發揮前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試驗田功能,完善法制領域跨境協作機制,健全國際法律服務和糾紛解決機制」。在示範內陸地區的同時,加強灣區建設、為港澳融入國家經濟新戰略提供平臺。
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之際,國家支持深圳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是中央從全域出發,推動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戰略部署,是發揮深圳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試驗田和先行示範區進行創新改革的全面探索,也是國家以27條舉措和40條授權事項一攬子清單式批量方式推動重點領域改革。香港「星島日報」援引中共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話說,深圳準備著力打造中國之治「樣板間」,勇當駛向中華民族復興彼岸之第一艘「衝鋒舟」。
美日印澳日前形成「四國機制」,西方世界圍困中國。中國順勢而為提出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雙循環模式。中國不能沒有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強化內需和刺激消費,完善和健全內部產業鏈之階段性舉措,增強引進來吸引力和走出去競爭力,更高層次全方位改革開放,高水平高質量因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全球政治大局,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紅利及制度優勢釋放充分,但改革模式和發展機制遭遇瓶頸。中央和地方權責劃分及利益分配、部門職責調整和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以及群眾利益社會均衡多組關係均呼喚創新。去年8月,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之重大決策,今又強調健全改革正向激勵機制,引致國內外專家迅速反應。
英國「經濟學人」視「深圳奇跡」為全球逾4千個經濟特區中頭號成功典範。四十年再出發尤須庚續和弘揚敢闖敢試、埋頭苦幹之特區精神。直面逆風逆水外部環境,必須「深化改革,激發新活力,提高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圳有能力承載國家賦權,做好灣區引擎,推進質量發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逾200餘次到訪中國,近距離觀察深圳,認為深圳是「頭腦風暴」式魔幻之城。如若深圳街頭走一圈或者地鐵車廂看一眼,任何人都會為這個平均年齡20出頭的活力城市而印象深刻,必定會為這個在「春天的故事」中「走進新時代」的一夜之城而震撼。「財富」主編克利夫頓-莉夫深有感觸地說,越來越多全球500強駐守深圳。相信有創新助力,多家深企,特別是民企,有望衝擊世界500強。
深圳創新活力充沛,市場環境寬松,目前擁有創新載體2214家,9成以上研發機構、研發資金和專利發明來自企業;前海從零做起,十年註冊企業增長50倍,經濟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152.6億元。以「制度創新策源地」為名的前海平均3天一制度,近年來制度創新573項,其中全國首創226項,全國複製推廣58項。先行先試帶動全域發展,永立潮頭引領時代進步。特區成立40載,而今邁步從頭越。
深圳最大魅力還在於其享有「立法權」和內地城市未必具備的地緣優勢及創新機制。創新立法機構本身的改革,實現立法方式轉型將改革納入法制化軌道是核心。自建立經濟特區,深圳創造了千餘項全國第一,很多驚人指標的誕生和枯燥數字的背後,蘊含著特區人的熱血奮鬥和能量釋放,又說明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依據「方案」,深圳至少20項現行法律法規可望修訂。得益於特區改革創新條例對改革的保障激勵制度,深圳已是亞洲前五且具有全球標桿意義的國際大都市。深圳乃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尤其在深港合作方面,如何能夠把港澳和內地人力和資本成功對接與有機融合,依然需要制度探索和機制創新,從而消弭地理藩籬,淡化體制邊際。
有政治學者與戰略觀察家承認,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全球形勢依然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然而,經過世紀瘟疫之災和中美全面角逐,中國政府經受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和考驗。在政治經濟風暴中經歷磨難,因此在改革力度、管治水平和制度信心諸方面更加成熟和富有定力;在政黨建設、社會結構、民生民情方面亦更有想法。
學界認同中國人聰明、勤奮愛學習。從中央到地方各層級政府目前均堪稱學習型政府。學者型官員及博士縣市長充盈中國基層管治隊伍。在中國工業發展、科技進步和三農經濟各個維度默默深耕,尤其踐行在中國縣域經濟第一線,為國家進步兢兢業業,恪守職責。中國共產黨是有理想的政黨,它來自於民服務於民,國際主流社會冀望中國引領世界走向未來。
中國刻骨銘心締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空穴來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亦不是空中閣樓。深圳特區成立四十週年紀念活動既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之里程碑,又是轉軌換道、全面佈局、升級管治體系、完善社會制度之標誌。以人為本、簡政放權、激活大市場、釋放創新力。中國實現大突圍,指日即可期。
境內外學者對「方案」主流詮釋誇張樂觀。有人把特區在土地政策方面權責比肩直轄市,又把完善勞動力流動制度比作間接改寫勞動法。有了「尚方寶劍」,其熱詞和亮點不僅逾越現行政策和制度,而且在金融、科技、人才、醫療、教育及住房民生多領域不斷外溢和延伸。對標國際大都市,自信填充國際多領域空白,在不同行業及其上下游探索和開發空間無可限量。
有境外學者偏鋒解讀,認為國家太過頻密出臺大政方針,也有人批評深圳朝令夕改,政策缺乏連續性,甚至勇不過當年。事實上,一個14億人口大國,不同地區和不同階段發展速度和質量不盡相同,作為一盤棋戰略謀劃統籌兼顧是必然的;深圳是中國最早成立也是實踐最成功特區。敢闖敢試,有錯就改是深圳基因。顧全大局、抓大放小又是特區之魂。
從更高層面看,該「方案」其實就是一份時代宣言,既昭示了中國政府引領國人走向未來,亦同時繪就了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之藍圖。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應對冠病這場曠日持久你死我活爭鬥中,有的國家仍在掙紮,有的國家依然迷途不返,但中國率先登上抗疫戰爭制高點;中美全面抗衡,西方極限施壓,中國不屈不撓,在自我建設過程中,依然不懈努力,為人類共同命運孜孜以求。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社會學學者、語言學教授、劍橋智庫創辦人
編輯:潘麗麗
原文刊載於《朝聞天下》,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