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香港社會引起熱議,各界普遍表示講話為香港盡快重回正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指明了方向,冀望港深合作再出發。
10月26日上午,紫荊研究院、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在香港舉辦“香港專業人士對大灣區發展建議”專題座談會,邀請多位政商學界代表,圍繞香港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就業、創業、求學、生活等議題作研討交流,積極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現將嘉賓發言要點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文 | 本刊記者
圖為“香港專業人士對大灣區發展建議”專題座談會現場
深圳特區的成功是國家堅定不移
推進改革開放的結果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習近平主席高度肯定經濟特區的輝煌成就和艱辛努力,深刻總結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宣告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與會嘉賓紛紛對深圳特區40年來的建設成就表示讚歎。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認為,深圳由邊陲小鎮蛻變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實在是一個偉大奇跡。
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署理主任蕭觀明先生認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吸引力不只是因為這個城市的驕人經濟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一套可行的經濟、城市與國家發展模式。雖然這個發展模式在過去40年中受到許多挑戰,進行過許多調整和改革,但總體來說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令人佩服的,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署理主任蕭觀明
港深應優勢互補
共同發揮大灣區雙引擎作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不止需要一個香港,也不止需要一個深圳。與會嘉賓表示,不同意那些港深兩地此消彼長的論調。天津市政協委員、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上市公司中手遊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冼漢迪先生認為,過去40年來,香港的資金、生產技術及管理技術為深圳發展奠定了早期基礎,而深圳的不斷進步也令香港投資者受益。未來,香港和深圳兩個兄弟城市不應視為競爭,而是互補,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雙引擎作用,達至互利共贏。
天津市政協委員、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上市公司中手遊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冼漢迪先生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博士認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對香港而言,是一張藏寶圖。港深要盡快合作做好金融科技、高等教育國際化、以生物科技為先導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目前,至少有六間香港公立大學有明確的大灣區分校發展方向,有助兩地做好科創和高等教育國際化上的分工,促進整個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博士
香港應順勢而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廣東攜手港澳圍繞“大灣區建設”這個“綱”,有條不紊推進各項工作,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實現良好開局。當前,粵港澳三地應繼續緊抓“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大力推進融合發展。洪為民教授認為,大灣區生機勃勃,機會處處,香港要以促動大灣區的要素融合與創新發展為己任,絕對不能再錯過這個帶動產業再發展、香港再出發的重大機遇。周文港博士指出,習近平主席專門提及河套區發展,特區政府、創科園公司真要加把勁,先行打造“科創片區式”新引擎,成為港深創新合作成功典例,香港如果連港深合作這篇文章都做不好、甚至交白卷,發展難有很大希望。
創新將成為大灣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洪為民教授認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未來大灣區發展的兩個主要增長動力。“兩個創新”一方面通過促進大灣區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創造高端產業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參考港澳在城市治理、監管、法治化等方面經驗,做到規則銜接、制度對接、戰略趨同。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提出,深圳和香港在科創產業各具優勢,可以運用“前研後產”模式,共創“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在上游,香港利用其大學優勢吸引國際科研技術及人才來港,深圳則集中內地科研力量,共同開展基礎研究;在中游,利用深圳的應用研發實力,將香港上遊的科技成果轉化為高價值應用,促使研發新產品“快速成型”,並進行原型系統測試,為加快、加深香港和深圳創科合作,雙方可以充分利用河套區港深科技園的政策和設施;在下游,利用深圳幾大國際科技巨擘的市場網絡,將雛型產品量產,試水內地市場,評估產品商業價值。同時,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經驗,推動企業或創新產品“走出去”,進行國際融資,開拓國際創新產品市場。
大灣區發展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要先行一步
三地融合發展,規則銜接需先行。與會嘉賓對三地規則銜接充滿期待,也針對其中存在的困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洪為民教授指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了一系列開放政策,為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發展打開了一扇扇方便之門。在推動法治化方面,方案提及“開展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試點,完善互聯網信息等數字知識產權財產權益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與綜合改革試點相配套的法律法規、政策調整機制”,相信在“強化法治保障”上能夠給投資者更大信心。針對港人由於外商身份,其公司目前無法取得內地互聯網公司ICP證的問題,冼漢迪先生則建議,利用深圳先行先試契機,爭取以深圳為試點批准港人開設互聯網公司,這樣既可以提升港人積極性,亦可以將互聯網產業的國際經驗引入深圳,加快深圳與國際接軌的速度。
為大灣區人才雙向流動營造寬鬆外部環境
港籍清華大學畢業生、南沙新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局招商引資一級專員洪逸曦先生(線上參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論是深圳和香港現在的成功,還是未來發展,關鍵在人才。港籍清華大學畢業生、南沙新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局招商引資一級專員洪逸曦先生,結合自身清華求學和廣深工作經歷,分享了對促進兩地人才流動的感受和建議。他認為,香港青年往往由於信息不對稱、認知不夠而對內地望而卻步,建議通過組織升學展覽、宣講會、暑期實地體驗等方式吸引香港學生赴內地求學,通過稅務優惠、住房保障、身份認證等制度保障以及三地項目合作(如產業園、高校等)吸引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
上海市政協委員、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慧科資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荔園有限公司主席、橫琴駐港代表處首席代表邱達根先生
上海市政協委員、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慧科資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荔園有限公司主席、橫琴駐港代表處首席代表邱達根先生,對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提出建議:一是鼓勵內地多提供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學習機會,推動香港本地創新創業平台到大灣區落地,比如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等,以幫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二是大灣區對接香港青年創業的部門要轉變思路,參考借鑒香港科學園的資金支持政策,簡化創業資金支持的流程,確保創業資金能夠落實到位。三是建議港深試行共同投標SME項目,比如共建智慧城市等。周文港博士則認為,香港應該盡快推出究治歧視非本地人尤其是內地人的相關平等機會條例,務求令香港的民風歸厚,促進兩地各方面的合作和發展。
圖為“香港專業人士對大灣區發展建議”專題座談會現場
此外,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紫荊研究院主席楊勇主持本次座談會。紫荊雜誌社辦公室主任王耀輝,以及紫荊雜誌社編輯部副主任、《紫荊論壇》執行主編黎知明一併參加。
文字整理:涂小莉、嚴峻、潘麗麗、莫潔瑩
攝影&編輯:哈元源、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