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20201030-124604@2x.png](https://res.bau.com.hk/history/html/htmlpic/YV8xNl9kMzljYTFkOWRjZTc0NDcwYWY2MmM4ODU3YTMyYTM0OA==.png)
現在國際環境正面對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國家發展進入新的台階,香港和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更需要貫徹實施“一國兩制”,加強合作,各盡所能,各司其職,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文 |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zijing361紫荊_11月號_c1.jpg](https://res.bau.com.hk/history/html/htmlpic/YV8xOV9jNTA1ODk3MTllYzA0M2NhYjBhODNhMDZkMzc5MTcwNQ==.jpg)
2019年12月4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創智營商博覽暨亞洲電子商貿峰會2019開幕並參觀博覽攤位
早前我隨特區政府代表團出席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深圳作為內地首批經濟特區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胼手胝足努力40年,創出史無前例的亮麗成就,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人民幣飆升至2019年的2.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超過3萬億港元),並造就了不少知名創科企業,城市建設及環境綠化也位居前列。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的細小經濟體,面對多次外圍引發的驚濤駭浪,生產總值亦由1980年的1,400多億港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2.9萬億港元,成績同樣驕人。一河之隔,40年來兩地的發展軌跡,既有優勢互補與深度合作,也存在競爭和互相學習。一路走來,香港與深圳早已是緊密相繫,經羅湖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曾高達9,300萬人次(2006/07年度數字),一度成為全球最繁忙的過境口岸,足見兩地經濟、民生和感情的連繫如何緊密。
從不同的起點,一起發展到今天各自的經濟規模和形態,分別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個中有其歷史背景,也有各自不同的條件與限制。
![zijing361紫荊_11月號_c2.jpg](https://res.bau.com.hk/history/html/htmlpic/YV8xOV81ZjdhOTk2OWI5MWM0ZjdmODEzYjVhYmRlNzU2ODZlYQ==.jpg)
2019年3月1日,明日生活X創科大灣——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X傳統行業升級展覽在香港舉辦
回看過去,在內地改革開放之際,香港準確把握了內地的轉變和需要,抓住了機遇,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經濟,走對了自己的道路,也造就了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因應內地企業發展衍生的融資及專業服務需求,將金融服務及專業服務蓬勃發展起來,且成為重要支柱產業。踏入2000年,香港在創科的發展與應用,出現了失諸交臂的情況。近幾年特區政府已急起直追,大力投放資源,惟培訓人才、配套基建、建立完備的生態圈等等需時,令創科發展至今尚未能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不過,特區政府會堅持對發展創科的決心和承擔,並以敢闖敢試、積極求新的態度奔向標竿。
國家最近確定以國內及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來推動經濟發展。在這新戰略下,香港一方面要更積極參與內地的經濟發展,還要更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完善作為國際循環的橋樑和中介人的功能。國家發展國內大循環,龐大中產群的消費潛力將獲得釋放,對優質消費服務的需求將大增,香港的企業和服務提供者通過融入和參與內地發展必會大有作為。發展內循環的另一內涵是以科技創新提升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意味對科研、高質量服務和供應鏈管理的更大需求,以香港高質素和具競爭力的金融和其他專業服務,必然可受惠於當中的機遇。與此同時,香港專業服務界別也可幫助內地提升服務業競爭力,在金融、研發、設計、會計、法律、會展等行業上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在外循環方面,儘管美國政府近年不斷針對中國,但國家擁有不斷壯大的消費市場、覆蓋面完備的供應鏈、勞動力充足和成本合理等強大優勢,外國投資者不會貿然錯失中國市場提供的高回報機遇,外國消費者對勝價比高的中國產品需求也會持續擴大。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我們一直以來擁有的包括簡單低稅制、資金和各項生產要素自由進出、法治精神、司法獨立等優勢,可望令香港的門戶、樞紐和優質平台的角色,發揮更關鍵和積極的作用。
面對內地經濟持續發展,香港是否能在與眾多鄰近城市的競爭中保持優勢?縱觀幾十年來的發展,香港和鄰近城市的關係是合作多於競爭,而競爭也是良性的,促進了彼此的進步。香港、深圳、廣州和其他大灣區城市40年來在優勢互補的合作下帶來豐碩的經濟成果,正好印證了這個看法。現在國際環境正面對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國家發展進入新的台階,香港和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更需要貫徹實施“一國兩制”,加強合作,各盡所能,各司其職,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發展過程中當然會有競爭,但這只會令大家變得更強、水平更高,令我們更好地立足世界市場。
讓香港發展方向走在成功的途上,是我們必須全力推動的事情。我們未必能完全臚列出未來勝出的行業,卻能鎖定正確的發展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逾23,000美元,以國際標準而言是高收入地區。大灣區將提供多元且發展迅速的龐大市場,是香港參與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平台,香港和灣區內的兄弟城市都能發揮重要的角色,推動整個灣區的全方位蓬勃發展。既可以為金融、創科、高端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提供更完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環境優美、文化豐富的生活環境。目前大灣區的經濟規模達16,000億美元,由於金融、科技和先進產業配套全面而且增長相對迅速,在可見的將來必然超越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灣區。
![zijing361紫荊_11月號_c3.jpg](https://res.bau.com.hk/history/html/htmlpic/YV8xOV9hODE1ZWI2YjQxMWQ0MjYyYTQyOGQ4NDFmYzNlNzk1MQ==.jpg)
大灣區將提供多元且發展迅速的龐大市場,是香港參與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平台。圖為香港青年前往騰訊參觀
香港昔日的成功,除了因為緊貼市場的發展與需要,也有賴港人不畏困難、靈活變通的實踐態度。我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仍然充滿信心,只要方向正確、與時並進、前瞻部署,香港定可譜出燦爛篇章。借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所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在百花競艷中繼續發揮好自身的獨特性和優勢,並在謀求香港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區內兄弟城市的共同發展,香港仍會是造就傳奇的城市。
編輯:李博揚、哈元源
![fmzijing361_封面ol-01.jpg](https://res.bau.com.hk/history/html/htmlpic/YV8xNl85MjNhOGIyOGRmYmY0N2E5OWFkMTY2ZTlmZDI2NDYxN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