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雲超
十月十四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大會。國家稍前提出「雙循環」經濟格局,今又出台「綜合試點方案」,格外引人關注。香港歷經一年多社會動蕩和新冠病疫情雙重打擊,各界冀望與深圳攜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提振香港經濟。
依據《香港自治法案》,美國務卿日前向國際組織發出警告威脅香港金融機構。美國制裁、西方圍堵、政治紛爭和社會撕裂令香港失重。香港再出發需找尋新契機和戰略新定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社交媒體發帖表示,面對複雜多變外部環境,香港要全力推進灣區建設,把「一國」之利、「兩制」之便作為通往內地和國際之雙向門戶。
專家建議港深合作設立研究基金。將香港基礎研究由上游推到中下游,加強基因樣本流通及區內為科技企業提供專業融資服務。不過,學界也有聲音,質疑國家密集出台政策會否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批評深圳朝令夕改,對日後會否遵循初衷、完整落實試點「方案」和「雙循環」思維謹慎樂觀。
深圳綜合試點方案惠及香港民生
針對國家經濟新戰略、因應國際大變局,國家高層藉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之際推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堪稱時代發展總綱領。《方案》着眼政策性和制度性建設、着力知識產權保護和跨境機制構建,其中二十項授權將涉及現行法律修訂。不同政治制度制約港深規則兼容,試點方案推動三地經濟良性運行,《方案》有望打破地域界限、消弭政治藩籬,淡化體制邊際,加快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流物流要素流動,從而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前海和落馬洲河套地區,已是深圳科創出發點和香港經濟增長極。
鑄就港深「雙引擎」離不開科學引領,讓大數據開口、人工智能現身、先進技術集聚、實現資源共享。在防災減災、事故預防和公共事件多維度智慧統籌。香港優勢是資金可自由出入而深圳則不匱乏科創動能。攜手共建國際科創中心,精心打造國際大項目。強強聯合,互通有無。
港深聯動着眼未來。學生交流交換、醫療救治服務應該多層級形成行業直通機制。二○一二年港大深圳醫院開業,二○一四年港中大深圳校區掛牌。港校目前在深科研機構七十七家,研發項目一千七百零六個,三級政府課題一千五百三十三項。教育部又提出支持香港高校在灣區開展合作辦學,支持港生灣區升學。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十年,港資企業逾萬家,深港青年夢工廠孵化香港團隊兩百多家,企業融資額達十五億。深圳發展水平較高,但國際形勢不確定性,資源要素約束更緊,來自國際層面的人才和技術壓力更大,而生產、流通、消費,以及科技鏈條亟待升級優化,香港優勢突出,可以捷足先登。
港深收入差距縮小,政治環境落差加大。內地港人「搵工難」,回流現象日益凸顯。有智庫問卷顯示,港籍青少年三分之二到過深圳,逾三成表示有機會去深圳就業創業。深圳日前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前海發展措施》和《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方案》,提供四百三十九家企業及三千一百四十個實習崗位。
十月十二日,灣區青創中心發布「絕版空間,最優政策」公告,入駐前海創業園可獲百分之八十租金和物管資助,創業團隊入選「孔雀計劃」最高資助一千萬元。自貿區先行先試和深港合作樣本區承載國家戰略並為港澳提供專門服務。法學家傅健慈教授十六日通過《文匯報》呼籲港府盡快考慮通關,讓更多港人北上考察,謀求發展。
深圳以「頭腦風暴」和「制度創新策源地」享譽全球。深圳打造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中國之治「樣板間」。近期制度創新五百七十三項,其中全國推廣五十八項;深圳立法權和二十七條舉措四十項新授權,可望確保深圳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標誌性突破。
曾是邊陲小鎮今又影響中國命運的深圳再獲國家賦權。有制度創新、政策改革「尚方寶劍」,深圳與香港規則對接和國際環境可施之以策。深圳有創新載體二千二百一十四家,前海十年註冊企業增長五十倍。特區成立四十載,而今邁步從頭越,為港澳提供發展空間。
雙循環經濟帶給香港新機緣
全球經濟衰退、國際貿易萎縮及政治環境不確定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思維。為確保經濟安全和順應全球經濟東移,國家提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着眼綜合效能改革和市場化、法制化及國際化建設,依託國內市場,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提升的國內需求。
國內大循環,相對於以出口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結構的全球化經濟外循環。其生產、交易和分配產業鏈及消費末端均發生在國內。新經濟戰略安全性和獨立性相對突出,對外依存度和受制性明顯降低,因此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及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和科技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成首要目標。香港基礎研究卓越,科技成果豐碩,堪稱發展切入點和再生新亮點。
內軌運行為主的雙循環在不同發展階段是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政策選擇,然而,任何一個強大國家並非單一以內循環而是以外循環為主題。中國經濟外循環在二○○六年一度佔比百分之六十五,且內外良性互動,維持出口導向模式並以世界工廠著稱。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王朝,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到海上貿易經濟帶,均經歷外循環過程。
香港是國際都市和金融中心,作為內外循環體系之活躍元素,其穩定的國際資源、發達的資訊網絡、健全的運行機制、完善的低稅制和法制,在深圳提升和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其多元優勢和全球水準可望在「雙循環」格局下充分彰顯。
國際大動蕩和國內大變革為港人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機遇。香港需要把握時代脈動,不失時機在如何融入國內大循環主題結構和國際外循環系統工程中找準坐標,利用雙循環經濟戰略和深圳示範全國政策機緣在多個維度契合深圳。一方面區內深耕,另一方面南向拓展。
「前研後產」生態圈
專家認為,港人需要善於「過河」,勇於跨越羅湖橋;港方在灣區建設中應充分利用成型的良好機制,在經濟發展和科創時代到來之際,協助深圳在完善法制、恪守契約、保護知識產權上下功夫。只要彼此取長補短軟硬兼容,就能辦好「前店後廠」、構建「前研後產」生態圈。
港深一河之隔,十個水陸口岸,進出人員百萬,硬件配套齊全。要共建國際科創中心,關鍵鑄就協同創新共同體。科技創新需要兩地合作。完善灣區數據平台、探索數據產權及數據隱私保護機制,在國際法律服務和跨境糾紛解決機制上打造國際合作新優勢。
港深聚焦要素市場、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成果轉化、推動技術轉型,加強人民幣數字化研發國際合作,適時為構建區域科技供應鏈網絡提供有效供給。深圳數字人民幣試點仍集中於個人及零售而未知會否延展至機構層級,因此亦為香港在實體人民幣國際化推廣至2.0提供發展方向。
深圳寬限港澳人士國民待遇清單管理制度,加大民生要素便捷流通,「灣區通」、「深港通註冊易」已落地。有港區人大代表透露,大灣區撥地予港建新社區提案已提交廣東省政府及港澳辦。相關民調顯示超過九成人希望在灣區九個城市中選址深圳。港人北上,除地緣優勢和居住環境,更是對未來港深前途之肯定。
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三年前將夜間衛星觀測的熠熠生輝的香港和深圳作為連體城市取名「香圳」,視港深為全球都市圈快速發展之典範。從三十年前深港共建國際大都市到港深科技創新圈,再到港深超級航空港,皆證明兩地合作的客觀現實與巨大潛力。
港深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國際貿易形似神像。二者均處於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區位中心。作為灣區龍頭,多重利好疊加,前途不可限量。十四年前,中國社科院聯合國際學者研究全球一百一十個城市,兩地競爭力累加領先全球。港深作為助力大灣區超強雙引擎,只有加足燃料,才會生生不息。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社會學學者,智庫專家及教授
編輯:潘麗麗
來源:明報2020年11月號(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