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指尖雕刻、匯億萬電元於微處……芯片,這顆現代工業皇冠頂上的明珠,一直代表著人類挑戰和衝破科技邊界的智慧極限。目前,芯片是中國第一大宗進口商品,每年的進口總額超過了石油,達3,000多億美元。近年來,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之下,一塊小小的芯片愈發受到國人關注,中國也開始重新審視如何努力走出一條自主創“芯”之路。
文|本刊記者 馮琳
葛群
近日,記者採訪了新思科技﹙Synopsys﹚中國董事長兼全球資深副總裁葛群。他從一家全球EDA巨頭公司的視角出發,向我們深度闡釋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困境與突破。在葛群看來,由於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芯片生產製造的全部流程,因此對中國來說造“芯”之路依然充滿挑戰,中國芯片必須要有自己的內循環之道。葛群表示,中國擁有很好的人才和廣大的市場,中國政府也一直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支持外商在華經營。他相信,科技無國界,芯片不僅將為中國新基建“築基”,同時還將幫助全人類共享未來數字社會的發展紅利。
記者:這兩年大家對芯片的關注度非常高,我們很好奇,究竟芯片有多重要?它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構建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葛群:我們通常把芯片稱為數字世界的“糧食”,它是目前電子設備和系統最核心的部件,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智慧農業、工業互聯網、金融科技等等都是靠芯片在背後驅動,因此芯片是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最根本的技術。包括目前應用廣泛的人工智能,它所倚賴的算力,就是芯片所提供的。
而最近政府大力推進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包括數據中心、5G通信、物聯網、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等七大領域,它們背後的驅動力無一例外,皆是來自芯片。
例如數據中心的核心高速服務器或是存儲,都已經不再依賴於磁,而是靠芯片存儲。對5G通信領域來說,如果沒有基本的5G芯片,5G通信就無從談起。另外,傳統汽車是要靠內燃機把汽油、柴油轉化成機械力來驅動,而現在的自動駕駛和一些新能源汽車都是要利用電去驅動電機,而電機就是要靠芯片去控制。在電機之上,則需要一個電子化、智能化的系統,才能讓車輛更靈活、更智能地為人類服務。
由此可見,未來新基建的底層技術就是由芯片所支撐。而新基建則是打造未來數字經濟或數字社會的基石,決定著人類生活在這個數字平台上能夠擁有多大的想象空間。因此,芯片對於整個未來世界和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現在每年的半導體進口額超3,00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石油進口額。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國電子市場對芯片需求之大,以及芯片供應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社會運轉的重要性。
一塊芯片集中幾百億個晶體管開關,是幾百家、幾千家企業共同努力的科技成果
中國芯片自供率要在近幾年內大幅提升
記者:造芯片有多難?對中國來說存在哪些挑戰?
葛群:從整個工序來看,芯片製造確實是一個讓人歎為觀止的工程。芯片最基本的原料是沙子,非常的平淡無奇,跟我們做玻璃的二氧化矽並無區別。製造芯片需要把沙子變成非常高純度的矽之後,摻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然後再進行成千上萬次的不同化學或物理作用,如氧化、刻蝕、疊加金屬等。最終在矽的表面做出一個非常複雜的集成系統,而這個系統小到只有一個平方厘米,卻要集中幾百億個晶體管開關,還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是深度的微系統及加工過程,難度極高,涉及到物理、化學、光學、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領域。
為什麼說造芯片很難?因為全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擁有所有的設備、材料並完成生產製造流程。就連那些著名的芯片公司,比如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也需要購買設備來製造芯片,這些設備來自不同的廠商,而且芯片製造過程中所需的材料、化學氣體供應也同樣需要找不同的廠商供貨。所以,實際上一塊芯片是幾百家、幾千家企業共同努力的科技成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芯片製造這麼難,目前對中國來講則更難,因為我們很多的設備、材料都無法自給自足,比如最源頭的材料,比較大尺寸的高純度矽——晶圓片,目前中國還無法實現本土供應。
記者:目前中國有佔到全球一半的芯片企業,但中國芯片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和國產化率都不高,而且中國的芯片自供率也不高。您認為在這些方面,中國能夠怎麼樣去突破和提高?
葛群:近十年來中國本土芯片產業的成長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但是由於我們起步比較晚,所以要實現突破增長還需要一段時間。
中國在數字化、智能化上的發展速度領先全球,再加上中國的人口基數也比較大,所以中國整體的芯片需求量是遠超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巨大的需求量和薄弱的產業基礎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目前增速還無法滿足。根據國務院近期發布相關數據中顯示,現在中國的芯片自供率為30%左右,這一數據要在近幾年內大幅提升。
記者:您認為現在中國對芯片有過度炒作嗎?我們對於造“芯”是否應該審慎一些?
葛群:確實是比以前熱了很多,但我認為就其重要性而言,這個產業的整體關注度還需要更進一步提高。而在熱度提升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一些泡沫,但其實這些泡沫會讓更多產業外的人關注這個產業,才能讓中國的芯片產業得到更多增速改變。
中國業務區對新思全球業務的貢獻名列前茅
記者:新思是一家全球化的跨國公司,中國市場在新思的整個全球布局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葛群:我們在全球有140個分支機構,所以我想每一個市場對於新思來說都非常之重要。我們的目標是支持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因為中國本身的市場非常大,所以目前中國業務區對新思全球業務的貢獻是名列前茅的,中國是新思戰略性的重要版圖。
記者:就芯片設計這一塊來看,因為包括新思在內的三大EDA公司佔據了全球大概80%的市場,中國公司在這一塊的份額是非常小的。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EDA?在EDA領域,如果中國企業越做越大的話,你們會有壓力嗎?
葛群: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軟件,是芯片設計行業必備的工具,是實現集成電路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利用EDA工具,工程師可以將芯片的功能設計、性能分析、驗證、物理設計等整個過程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完成,極大提升芯片研發的效率。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只要需求本身存在,就一定會有競爭,更何況中國市場的成長潛力巨大。良性競爭絕對不是壞事,而是具有建設性的,是促進整個行業進步的重要因素。作為行業的領導者,新思從來不懼競爭,我們對於良性競爭一直是持歡迎態度。
而且我不認為中國的芯片產業只會用中國本土的EDA工具。實際上,中國政府一直不斷推進開放,推進與國際企業合作,近期更是在強調經濟的雙循環驅動。因此新思只要堅持不斷地發展和演進自己的技術,能夠一直代表全世界最先進的EDA技術發展水平,我相信我們在市場上會擁有最好的定位和價值。所以我不認為,中國芯片企業發展起來會給新思帶來威脅。
記者:新思在中國扎根25年,對於中國在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什麼感受嗎?
葛群:是的,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改善很大。去年中國頒布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從更高的層面積極改善外商在中國的營商環境,對於我們而言是極大的好消息,我們也感受到政府對於開放合作的大力支持。
此外,我們在中國的25年間,也能明確感受到知識產權環境的改善給我們經營能力帶來的提升作用。由於中國越來越多的本土公司、本土產業尊重知識產權,願意去購買更多正版軟件和服務,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才越來越好。這是激勵我們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我們作為全球性企業願意在華建立更多研發中心、擴大員工人數的一個很重要的信心來源。
記者:新思在香港的分支機構主要開展的是哪些業務?
葛群:我們在香港主要是技術應用團隊。香港不僅具有高端人才,也擁有一些知名的芯片公司,像索羅門芯片企業。所以我們很早就在香港科技園設立了新思辦公室,進行應用技術研究,同時也充分利用香港當地的人才優勢為我們的客戶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
記者:您如何評價香港的科創實力?
葛群:香港天然的優勢還是在金融、貿易領域。 我們認為,香港在真正的基礎科學的創新或者是在半導體的創新上,如果希望走的更遠,需要有更長遠的規劃,包括商業政策引導和人才積蓄。
記者:新思將來會不會考慮多吸納一些香港青年在港本地或到內地就業?
葛群:當然!我們非常樂意去做這件事情,而且我們也注意到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科技園近幾年也一直希望在科技方面有所提高。所以我們非常願意一方面跟香港本地的大學和相關的機構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人才允許的話,我們也希望在香港去擴大自己的團隊。
新思科技武漢全球研發中心
以新的社會階層擔當為“芯”代言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加入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群體,通過這一平台,您對於自己參與社會治理、參與國家的決策和發展方面,有什麼理想擔當嗎?
葛群:首先,我認為國家組織召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不僅是順應潮流,也能夠很好地把握住現在整個社會新結構的發展。中國當前的社會分工、社會職業因經濟發展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的社會階層能夠讓大家有共同的團結方向和集體,也能夠深入了解現在時代的新變化。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政府能夠將一些領先思想傳遞到先進人士身上,從而得到更好的響應和傳播,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和體系。
我有幸進入這個體系之後,充分了解到這個體系和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這個平台,不同領域的人才可以分享知識和經驗,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對策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這是我非常樂意去做的事情。
此外,我所處的行業是半導體行業,是目前中國大力發展的高科技行業。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的放大效應,讓更多人關注半導體行業,也能夠讓更多人理解如何從不同的方面,包括教育、資本等各方面去支持和投入半導體行業,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儘快擁有足以支撐整個社會新一代基礎建設所需要的能力。
8月26日至28日,世界半導體大會暨南京國際半導體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圖:中新社)
關於新思:
新思科技成立於1986年,總部位於美國硅谷。新思科技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接口IP供應商,同時也是信息安全和軟件質量的全球領導者。1995年,新思科技正式進入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技術研發和支持服務體系,秉持“致新至遠”的理念,與產業共同發展,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優秀夥伴和堅實支撐。
編輯:李博揚、劉一行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聚沙成塔、指尖雕刻、匯億萬電元於微處……芯片,這顆現代工業皇冠頂上的明珠,一直代表著人類挑戰和衝破科技邊界的智慧極限。目前,芯片是中國第一大宗進口商品,每年的進口總額超過了石油,達3,000多億美元。近年來,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之下,一塊小小的芯片愈發受到國人關注,中國也開始重新審視如何努力走出一條自主創“芯”之路。
文|本刊記者 馮琳
葛群
近日,記者採訪了新思科技﹙Synopsys﹚中國董事長兼全球資深副總裁葛群。他從一家全球EDA巨頭公司的視角出發,向我們深度闡釋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困境與突破。在葛群看來,由於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芯片生產製造的全部流程,因此對中國來說造“芯”之路依然充滿挑戰,中國芯片必須要有自己的內循環之道。葛群表示,中國擁有很好的人才和廣大的市場,中國政府也一直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支持外商在華經營。他相信,科技無國界,芯片不僅將為中國新基建“築基”,同時還將幫助全人類共享未來數字社會的發展紅利。
記者:這兩年大家對芯片的關注度非常高,我們很好奇,究竟芯片有多重要?它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構建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葛群:我們通常把芯片稱為數字世界的“糧食”,它是目前電子設備和系統最核心的部件,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智慧農業、工業互聯網、金融科技等等都是靠芯片在背後驅動,因此芯片是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最根本的技術。包括目前應用廣泛的人工智能,它所倚賴的算力,就是芯片所提供的。
而最近政府大力推進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包括數據中心、5G通信、物聯網、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等七大領域,它們背後的驅動力無一例外,皆是來自芯片。
例如數據中心的核心高速服務器或是存儲,都已經不再依賴於磁,而是靠芯片存儲。對5G通信領域來說,如果沒有基本的5G芯片,5G通信就無從談起。另外,傳統汽車是要靠內燃機把汽油、柴油轉化成機械力來驅動,而現在的自動駕駛和一些新能源汽車都是要利用電去驅動電機,而電機就是要靠芯片去控制。在電機之上,則需要一個電子化、智能化的系統,才能讓車輛更靈活、更智能地為人類服務。
由此可見,未來新基建的底層技術就是由芯片所支撐。而新基建則是打造未來數字經濟或數字社會的基石,決定著人類生活在這個數字平台上能夠擁有多大的想象空間。因此,芯片對於整個未來世界和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現在每年的半導體進口額超3,00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石油進口額。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國電子市場對芯片需求之大,以及芯片供應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社會運轉的重要性。
一塊芯片集中幾百億個晶體管開關,是幾百家、幾千家企業共同努力的科技成果
中國芯片自供率要在近幾年內大幅提升
記者:造芯片有多難?對中國來說存在哪些挑戰?
葛群:從整個工序來看,芯片製造確實是一個讓人歎為觀止的工程。芯片最基本的原料是沙子,非常的平淡無奇,跟我們做玻璃的二氧化矽並無區別。製造芯片需要把沙子變成非常高純度的矽之後,摻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然後再進行成千上萬次的不同化學或物理作用,如氧化、刻蝕、疊加金屬等。最終在矽的表面做出一個非常複雜的集成系統,而這個系統小到只有一個平方厘米,卻要集中幾百億個晶體管開關,還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是深度的微系統及加工過程,難度極高,涉及到物理、化學、光學、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領域。
為什麼說造芯片很難?因為全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擁有所有的設備、材料並完成生產製造流程。就連那些著名的芯片公司,比如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也需要購買設備來製造芯片,這些設備來自不同的廠商,而且芯片製造過程中所需的材料、化學氣體供應也同樣需要找不同的廠商供貨。所以,實際上一塊芯片是幾百家、幾千家企業共同努力的科技成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芯片製造這麼難,目前對中國來講則更難,因為我們很多的設備、材料都無法自給自足,比如最源頭的材料,比較大尺寸的高純度矽——晶圓片,目前中國還無法實現本土供應。
記者:目前中國有佔到全球一半的芯片企業,但中國芯片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和國產化率都不高,而且中國的芯片自供率也不高。您認為在這些方面,中國能夠怎麼樣去突破和提高?
葛群:近十年來中國本土芯片產業的成長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但是由於我們起步比較晚,所以要實現突破增長還需要一段時間。
中國在數字化、智能化上的發展速度領先全球,再加上中國的人口基數也比較大,所以中國整體的芯片需求量是遠超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巨大的需求量和薄弱的產業基礎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目前增速還無法滿足。根據國務院近期發布相關數據中顯示,現在中國的芯片自供率為30%左右,這一數據要在近幾年內大幅提升。
記者:您認為現在中國對芯片有過度炒作嗎?我們對於造“芯”是否應該審慎一些?
葛群:確實是比以前熱了很多,但我認為就其重要性而言,這個產業的整體關注度還需要更進一步提高。而在熱度提升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一些泡沫,但其實這些泡沫會讓更多產業外的人關注這個產業,才能讓中國的芯片產業得到更多增速改變。
中國業務區對新思全球業務的貢獻名列前茅
記者:新思是一家全球化的跨國公司,中國市場在新思的整個全球布局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葛群:我們在全球有140個分支機構,所以我想每一個市場對於新思來說都非常之重要。我們的目標是支持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因為中國本身的市場非常大,所以目前中國業務區對新思全球業務的貢獻是名列前茅的,中國是新思戰略性的重要版圖。
記者:就芯片設計這一塊來看,因為包括新思在內的三大EDA公司佔據了全球大概80%的市場,中國公司在這一塊的份額是非常小的。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EDA?在EDA領域,如果中國企業越做越大的話,你們會有壓力嗎?
葛群: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軟件,是芯片設計行業必備的工具,是實現集成電路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利用EDA工具,工程師可以將芯片的功能設計、性能分析、驗證、物理設計等整個過程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完成,極大提升芯片研發的效率。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只要需求本身存在,就一定會有競爭,更何況中國市場的成長潛力巨大。良性競爭絕對不是壞事,而是具有建設性的,是促進整個行業進步的重要因素。作為行業的領導者,新思從來不懼競爭,我們對於良性競爭一直是持歡迎態度。
而且我不認為中國的芯片產業只會用中國本土的EDA工具。實際上,中國政府一直不斷推進開放,推進與國際企業合作,近期更是在強調經濟的雙循環驅動。因此新思只要堅持不斷地發展和演進自己的技術,能夠一直代表全世界最先進的EDA技術發展水平,我相信我們在市場上會擁有最好的定位和價值。所以我不認為,中國芯片企業發展起來會給新思帶來威脅。
記者:新思在中國扎根25年,對於中國在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什麼感受嗎?
葛群:是的,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改善很大。去年中國頒布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從更高的層面積極改善外商在中國的營商環境,對於我們而言是極大的好消息,我們也感受到政府對於開放合作的大力支持。
此外,我們在中國的25年間,也能明確感受到知識產權環境的改善給我們經營能力帶來的提升作用。由於中國越來越多的本土公司、本土產業尊重知識產權,願意去購買更多正版軟件和服務,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才越來越好。這是激勵我們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我們作為全球性企業願意在華建立更多研發中心、擴大員工人數的一個很重要的信心來源。
記者:新思在香港的分支機構主要開展的是哪些業務?
葛群:我們在香港主要是技術應用團隊。香港不僅具有高端人才,也擁有一些知名的芯片公司,像索羅門芯片企業。所以我們很早就在香港科技園設立了新思辦公室,進行應用技術研究,同時也充分利用香港當地的人才優勢為我們的客戶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
記者:您如何評價香港的科創實力?
葛群:香港天然的優勢還是在金融、貿易領域。 我們認為,香港在真正的基礎科學的創新或者是在半導體的創新上,如果希望走的更遠,需要有更長遠的規劃,包括商業政策引導和人才積蓄。
記者:新思將來會不會考慮多吸納一些香港青年在港本地或到內地就業?
葛群:當然!我們非常樂意去做這件事情,而且我們也注意到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科技園近幾年也一直希望在科技方面有所提高。所以我們非常願意一方面跟香港本地的大學和相關的機構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人才允許的話,我們也希望在香港去擴大自己的團隊。
新思科技武漢全球研發中心
以新的社會階層擔當為“芯”代言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加入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群體,通過這一平台,您對於自己參與社會治理、參與國家的決策和發展方面,有什麼理想擔當嗎?
葛群:首先,我認為國家組織召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不僅是順應潮流,也能夠很好地把握住現在整個社會新結構的發展。中國當前的社會分工、社會職業因經濟發展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的社會階層能夠讓大家有共同的團結方向和集體,也能夠深入了解現在時代的新變化。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政府能夠將一些領先思想傳遞到先進人士身上,從而得到更好的響應和傳播,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和體系。
我有幸進入這個體系之後,充分了解到這個體系和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這個平台,不同領域的人才可以分享知識和經驗,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對策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這是我非常樂意去做的事情。
此外,我所處的行業是半導體行業,是目前中國大力發展的高科技行業。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的放大效應,讓更多人關注半導體行業,也能夠讓更多人理解如何從不同的方面,包括教育、資本等各方面去支持和投入半導體行業,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儘快擁有足以支撐整個社會新一代基礎建設所需要的能力。
8月26日至28日,世界半導體大會暨南京國際半導體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圖:中新社)
關於新思:
新思科技成立於1986年,總部位於美國硅谷。新思科技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接口IP供應商,同時也是信息安全和軟件質量的全球領導者。1995年,新思科技正式進入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技術研發和支持服務體系,秉持“致新至遠”的理念,與產業共同發展,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優秀夥伴和堅實支撐。
編輯:李博揚、劉一行